-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紮根理論研究法 吳芝儀 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質性研究方法論的類型 紮根理論研究法 紮根理論研究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由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在1967年提出 主張「理論」必須「紮根」於實地中所蒐集和分析的「資料」之中,特別是有關人們的行動、互動和社會歷程。 紮根理論為ㄧ思考且概念化資料的方式。 力圖拉近理論和實徵性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的鴻溝。在社會學(sociology)研究中應用較廣。 紮根理論的發展 心理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工作等領域的研究,亦逐漸運用紮根理論的程序,或與其他質的或量的方法論並用。 紮根理論對諸多日常生活領域具有高度的應用性。 應用紮根理論的研究者受到當代學術趨勢影響甚巨,包括俗民方法論、女性主義、政治經濟學、後現代主義等,為紮根理論引進更豐富的概念。 紮根理論的普及 普及後的風險為: (1)許多研究者並不了解該方法論的重要層面,如未發現分析中的變異(variation)以增加概念豐富性,未進行理論編碼(theoretical coding)以連結概念並統整於理論中,未進行經常比較而無法產生概念豐富的理論。 (2)某些研究者並不以發展理論為目標,以致忽略該方法論的核心特徵或不適當地應用其程序。 (3)部份研究者並未具備紮根理論的訓練或研究經驗,以致缺乏理論敏覺力(theoretical sensitivity),以致無法有系統地蒐集資料或從分析中產生理論。 質性研究的定義 ~1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一詞,意指非由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方法來獲得研究發現的任何類型研究。 它可能指涉有關人們生活、生活經驗(lived experiences)、行為(behaviors)、情緒(emotions)和感覺(feelings)等的研究,也包括了有關組織功能(organizational functioning)、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s)、文化現象(cultural phenomena)及國家間互動(interactions between nations)等的研究。 質性研究的定義 ~2 質性分析是指涉詮釋資料的非數量化歷程,目的在於發現原始資料間的概念(concepts)和關係(relationships),然後將之組織成一個理論性的解釋架構(theoretical explanatory scheme)。 這些資料可能包括訪談和觀察資料,也可能包括文件(documents)、影片(films)或錄影帶(videotapes),甚至是為其他目的而量化的資料,如人口統計資料等。 紮根理論的定義 理論係紮根於資料中: 紮根理論是透過有系統的蒐集和分析資料的研究歷程之後,從資料所衍生而來的理論。在此一方法中,資料的蒐集、分析和最終形成的理論,彼此具有密切的關係。 包含描述和理論性解釋 概念性排序(conceptual ordering) 理論化(theorizing)的歷程 描述 VS. 理論性解釋 描述是對資料之抽象詮釋和理論發展之基礎,描述促使概念更具體化。描述(description)是描繪、說故事,有時可圖示、有時則巨細靡遺,但不會回頭去詮釋事件,或者去解釋為什麼會發生特定的事件。 理論性解釋:所發生的事件不僅僅是被描述,而且分析須進一步包含詮釋(interpretation)在內,以解釋事件為什麼(why)、何時(when)、何處(where)、什麼(what)和如何(how)發生。這些理論性的解釋,經常須透過進一步的資料蒐集(有時須在不同條件之下)來加以驗證。 概念性排序 概念性排序是依據各項清楚指陳的面向來分類(classifying)事件或事物,但不必將這些分類依彼此的關聯性處理,以形成一個概括性的解釋架構。這指涉依據資料的屬性(properties)和面向(dimensions),將資料組織成分別獨立的類別。 理論化 理論化是一項從資料建構出解釋架構的行動,透過對概念間關係的陳述,以系統化地統整這些概念。 理論化的核心是歸納(inductions)(從資料中抽取出概念、屬性、和面向)和演繹(deductions)(對概念間關係的假設,亦從資料抽取出來)間的交互運用(interplay) 紮根理論的「理論」 一個理論,不只是一組發現而已;更提供了對現象的充分解釋。 理論指涉了一組充分發展的類別(well-developed categories)(即主題、概念等),透過對其彼此間關係的陳述,使其有系統地相互關連,以形成一個理論架構(theoretical framework),解釋一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