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及其区系分析.docVIP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及其区系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及其区系分析 【作者】焦 静 【关键词】金佛山??兽类??资源??区系? 【指导老师】韩宗先 【专业】生物科学 【正文】 1?引言 兽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中最明显的标志动物,也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个野生动物家族,与人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多数野生兽类在工农业生产、医疗保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全面、系统地了解兽类资源的组成及分布对一个自然保护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2]。 重庆市兽类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07—1908年,美国比较解剖学博物馆在奉节采集了2种翼手类动物(Nyctalus velutinus?和 Vospertilio murinus superans),这是重庆市最早的双名制记录;1930年,徐锡番、刘子刚、郭倬甫等在原重庆、合川采集了脊椎动物,何锡瑞整理发表了兽类;1933—1936年,施白南、郭倬甫、黄楷等调查了原重庆、北碚、合川、巫山、城口等地的脊椎动物(包括兽类);1937年,甘怀杰等发表了重庆鼠类调查;1953—1962年,刘成汉、张俊范等调查了巫山、酉阳、秀山等地的脊椎动物(包括兽类);1964—1966年,原南充师范学院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四川东部地区动物区系考察”,采集了大量兽类标本并编写了《四川省东部地区动物区划说明》和《四川省东部地区经济动物类型说明》。至1982年《四川资源动物志》第一卷出版时,重庆直辖市已知兽类85种;在决定兴建三峡工程前后,?朱靖等人(1984?—1986年)和苏化龙等人(1992?—1994)先后两次调查了三峡库区(包括重庆库区)脊椎动物资源,前者整理为《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对策研究》的一部分发表,后者整理成《三峡库区脊椎动物调查》发表。设立重庆直辖市后,1998年12月—2000年5月,重庆市林业局组织了全市范围内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到2002年9月,韩宗先、胡锦矗发表了重庆市兽类资源及其区系分析,对重庆市兽类资源作了较清晰的报道,并分析了重庆市兽类的资源类型和生物多样性。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A级风景名胜区,查清金佛山的兽类资源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及区系特征,是保护该区生物资源多样性、合理利用其经济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对认识和防治野生兽类带来的危害也有积极意义[3]。迄今为止,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专项调查仅彭建军等1995年作过一次[4],其研究论文“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初步调查”于1996年发表。经过十多年的开发,人类活动等导致兽类的群落结构、组成、分布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目前其兽类的物种组成、分布状况及区系特征尚不清楚。本课题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得出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兽类物种名录、兽类重点保护物种,分析了金佛山兽类资源类型和兽类资源区系特征。 2?金佛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保护区位于107°00′—107°20′E,28°50′—29°20′N,总面积418.5km2。在长江以南,乌江以西,东邻武隆,南连正安、桐梓,西靠万盛、綦江、巴县,北与涪陵相接,地处大娄山脉东北端,包括金佛山、柏枝山、箐坝山[5]。 保护区属川东褶皱地带,其地形地貌兼具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两地的特点,有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由地表形态特征、岩溶性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构成了低山峡谷、中山台地两大地貌。山地占98.78?%,是多山地形,山势高,切割强烈,多陡岩和狭谷,地形的层次性明显,岩溶发育多溶洞,山体的海拔多在1900 m以上;中山台地周围有梯级断层悬崖,北坡陡峭,沟谷深切,南坡较为平缓[5,6]。 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冬微寒夏暖,四季分明[4]。区内年平均气温8.3?℃,年极端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 14.4?℃。保护区平均降水量为1390.5mm?,最多年降水量为1643.1mm?,最小年降水量为1085.6mm;常年日照平均1173 h,年太阳总辐射量为2877.6 MJ/ m2,常年平均相对湿度为90?%[5]?。保护区内的河流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和綦江水系,地表水以河流、水库等形式分布,河流树枝状遍布于区域内的腹心地带,主要河流有鱼泉河、龙岩江、半溪沟、石梁河、凤咀江等[6]。 3?研究方法 3.1?野外调查 对于大、中型兽类采用样线调查法[7~12]。在保护区的核心区选择代表性地带设置9条固定样线,每条固定样线均穿越不同植被类型和海拔段。在固定样线之间设置8条随机斜线穿插样线,每月沿各样线进行一次调查,详细记录见到的实体及活动痕迹(粪便、足迹、窝穴等)。 对于鼠型兽类采用铗日法[7~12]。布铗前选择样地,准备香气浓烈、兽类喜欢的五香豆腐干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