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试论孟子“以意逆志”的文学解读原则 【作者】罗 亚 东 【关键词】孟子??以意逆志??文学解读 【指导老师】李 金 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孟子被尊称为“亚圣”,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仅仅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且在文艺思想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孟子首倡的“以意逆志”说,?或者作为文艺批评方法论,或者作为文学解释方法论,受到了历朝历代文学家和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更加深刻。本文考察其学术背景,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其理论内涵,?实事求是地论证了它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史上的开创意义。一?、“以意逆志”的提出先秦赋《诗》、引《诗》或说《诗》,不顾全篇,抓住片言只语,为我所需,断章取义。当时“赋诗言志”,往往借用《诗经》中的某几句诗来暗示或比喻自己的见解,从而导致曲解《诗经》的意义。做诗言志与赋诗言志,后者则言在于此而意喻于彼者。赋诗言志之风在春秋时代非常盛行,但是,当时赋诗言志往往迁就赋诗者自己的意思,而忽略了诗的原意,“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比如,《野有蔓草》,原是男女私情之作,子大叔却堂皇的赋了出来,他只取其中的“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表示对赵孟的欢迎。而诗中的其他句子都与会盟不相干。“断章取义只是借用诗句作自己的话。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而不管全诗用意,就是上下文的意思。”[1]这是孟子“以意逆志”说出现的根本原因。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文学解读原则是针对春秋时期“赋诗断章,余取所求”这种断章取义的凭借主观臆断来解读《诗经》的方法而提出的。孟子与其弟子讨论如何理解《诗》义: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万章上》)[2]?咸丘蒙向孟子请教:“舜帝不敢把尧当作臣子,我已经得到您的教诲了。《诗经》上说,‘普天之下,没有一块土地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子。’舜已经是天子了,请问他的父亲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你说的这四句诗出自《诗经?小雅?北山》,并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而是说作者本人因为国事勤劳以致于不能奉养父母。他说,‘这些事都是国事,大家都是臣子为什么我一个人特别劳累呢?’所以说诗的人,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原义,应该用自己的体会去探求诗歌的本意,这样理解就对了。如果拘泥于文字的话,那《诗经?大雅?云汉》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活着留下来。’相信这句话,?就是相信周朝没有存留一个人了。”在孟子看来,咸丘蒙是一个没有正确理解《诗》的真正意义的。咸丘蒙的疑问是:俗语说?“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但《北山》却说普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臣民,那舜的父亲瞽瞍怎么办,他是否也是舜的臣民呢?孟子认为咸丘蒙的问题就出在他只抓住了个别的词句“断章取义”上,而忽略了对《诗》义的整体的理解。由此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文学解读原则:“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二、“以意逆志??”含义辨析?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里,“文”指作品的文采,“辞”指作品的言辞,“不以文害辞”一句没有什么异义,很容易理解。但由于“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中的“志”和“意”两个概念存在着歧义,因而对全句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阐释。孟子的“以意逆志”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学解读原则,我们应该把握好其中的关键,下面我将从“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意”—文学解读的主体意识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的“意”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意逆志”的“意”是作者的意思,就是以作者的意思去追求作品(读物本体)的意思。持这种看法的人是为了追求读物文本的意思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感情。清代学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以意逆志节》就将其理解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此‘意’字与‘思无邪’‘思’字皆出于‘志’,然有辨。‘思’就其惨淡经营言之,‘意’就其淋漓尽兴言之,则志古人之志而意古人之意,故选诗中每每以古意命题是也。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之见也几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