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论文】《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docVIP

【现当代文学史论文】《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淮海路”到“梅家桥” ——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 王晓明 内容提要: 在《长恨歌》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她似乎有意要和那些渲染风花雪月、美人迟暮的老上海故事拉开距离,创造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上海故事。本文首先描述和分析王安忆的这个转变,接着提出如下问题:是谁编撰出了那个流行的老上海故事?王安忆为什么要和它拉开距离?如果将她的这个转变放到最近二十年来的文学变迁的大背景下来看, 它有什么意义?在她这个转变当中,是否也有某种潜在的危险?文章依次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或详或简的回答。 一个素来小心翼翼的人,忽然变得大大咧咧,满不在乎;一个作家写着写着,忽然换了笔法,弄得他的作品的这一部分,和前面的部分明显不同。你遇见这种事情,一定会停下脚步、多瞧他几眼,或者合上书页,凝神思忖:“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吧?读完王安忆写于2000年初春的长篇小说《富萍》1,我正是起了这样的感觉。 《富萍》的篇幅不长,十七万字,讲述一个农家姑娘到上海谋生的故事。这姑娘就叫“富萍”,来自“扬州乡下”,勤快,结实,却并不笨:在王安忆的小说世界里,这样的人物已经有不少,富萍并不是新面孔。她到上海的第一站,是投靠给人做保姆的‘奶奶”,“奶奶”的东家住在淮海路,她就由此进入这“上流”地段的弄堂,见识了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也是王安忆小说中常见的情景,她笔下有多少人物,一直就穿行在这样的弄堂里。富萍接着找到了她在苏州河上当船工的舅舅,于是搬去那河边的船民区,很快熟悉了那些依旧保持着不少乡村生活习惯的居民:王安忆曾经在淮北“插队落户”过三年,青年时代的记忆太深刻丁,她虽然回到了上海,二十年来,还是不断往小说里引人淮北的农民,或者是类似这农民的人物,富萍在舅舅家看到的场景,王安忆的读者早巳经见过多次丁。 不但场景是熟悉的,作家的态度也是熟悉的。毕竟出身于上海西区的弄堂,王安忆对这弄堂里的生活,总是有几分亲近。但她又有一份近乎天生的敏锐和细致,这两样结合起来,就造成她一种特别的态度:总是怀着善意去刻画人物,却又不断在这里那里揭出他的一点毛病;即便是动情地歌咏弄堂深处的荫凉和静谧,她也要捎上一笔,指出后窗上有油垢,阴沟边还有烂菜皮。在她迄今为止所有描写上海弄堂生活的小说中,你几乎都能看到这种混合着欣赏和挑剔的笔致。惟其欣赏,她每每能写出别人不容易体会的诗意,又惟其挑剔,繁密的叙说就不至于越走越浅,总能保持一定的深度。我觉得,往往正是这些混合型的描写,构成了她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这在《富萍》中同样很明显。小说一开篇就介绍“奶奶”,非常详细地叙说她如何挑拣东家:太清闲的人家不做,东家夫妻之间太肉麻的也不做,“奶奶”的勤勉和自尊,就在这叙述中凸现出来。可是,你读完这一节,会不会又觉得这勤勉和自尊里面,也含着一点狭隘和凄苦呢?“她虽然也不是那么不势利,但她很自尊,见不得太傲势的人”,这就是王安忆了,她总要两句话一起说。再来看对富萍的描写:这么年轻的姑娘,作家又欣赏她,就当然会尽力将她写得好看一点,可是,只有当熄了灯、房间里一片漆黑的时候,作家才放纵自己的心意: “她的脸变得生动,浮着一层薄光。她侧身躺着,勾着头,头发顺在耳后,露出腮,看上去很纯净……”一旦富萍走在阳光下,笔触就立刻不同了,虽也要强调她的“妩媚”,却同时会写到她的“单眼皮的小眼”,甚至直截了当:“有些呆滞”。甚至写到富萍舅舅那些船工的孩子,着力显现他们的质朴和厚道时,作家也不忘记用一个更不幸的孩子的眼光,照出他们的不自觉的傲慢:“他们穿着劳防用品的大头鞋”,鄙视穿布鞋的小同学,因为他们的前途“是有保障的”,就是书读得不好,也可以像父母那样当船工,成为国家体制中的一员。这就不只是一般的敏锐,更有几分洞穿人心的犀利了,作家对自己情感的克制,或者说这情感本身的复杂,又一次显露出来。 但是,从小说第十七节开始,一种我们不熟悉的东西出现了。富萍并没有在舅舅家止步,她又走进了一处新的地方:梅家桥。这是一片建在垃圾场上的更破旧的棚屋,居民的生计也很卑琐,过去是拾荒,现在则磨刀、贩小食、折锡箔,当然还有人继续拾垃圾。即如富萍在这里结识的一户人家,孤儿寡母,儿子一条腿还残废,住一间潮湿的披屋,靠糊纸盒为生。在王安忆的小说世界里,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地方。令人意外的是,富萍在这里“心境很安谧”,“她很快就学会了糊纸盒子”,也很快成了这家庭的新成员。这一片来自扬州乡下的萍叶,在上海西区和苏州河边几经盘旋,终于在梅家桥的一间小披屋里扎下了根。富萍到上海之前,本来是被安排着与人成婚,挑起一大家人的生计,终老田间的。后来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