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docVIP

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doc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简称“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我国肺心病的患病率约为0.4%~0.47%1。虽然国内外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尚无有效方法阻止肺心病心肺功能的衰减,其病死率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一方一法,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尚为空白。本课题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 肺心病诊断标准采用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标准2;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以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为其诊断标准,采用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标准;中医痰湿蕴肺、肺气不宣、肺脾两虚、阳虚水泛证辨证标准采用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喘证》3中标准。本组156例患者来源于2004年3月-2006年3月本院急诊科、内江市中医院内科和急诊科、安岳县中医院内科住院患者。本次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多中心、平行试验方法。剔除了未按规定服药的10例患者,最后符合研究要求的共146例。其中治疗组71例,男性5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9.63±10.24)岁;平均病程(15.18±10.41)年;临床分级轻型11例,中型40例,重型20例。对照组75例,男性52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8.80±8.80)岁;平均病程(16.33±9.35)年;临床分型轻型13例,中型39例,重型23例。2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2组患者治疗前基线齐,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 2组患者均给予低流量吸氧,积极有效的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电解质紊乱,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等治疗,并进行综合护理,出院后指导。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基本证型为痰湿蕴肺、肺气不宣,给予宣肺平喘中药麻黄、杏仁、法半夏、桔梗、甘草等。兼有肺脾两虚者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木香、陈皮、党参、炒白术等;兼有阳虚水泛者加用茯苓、桂枝、泽泻等。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2组的治疗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 治疗14 d后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治疗14 d后2组患者病死率;2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  1.4? 疗效评定 ??? 治疗14 d后综合疗效评定:按尼莫地平评分法(治疗前主要症状与体征总积分-治疗后主要症状与体征总积分/治疗前主要症状与体征总积分×100%)拟定。临床控制:疗效指数减少85%~100%;显效:疗效指数减少67%~84%;有效:疗效指数减少33%~66%;无效:疗效指数减少 33%。  1.5? 统计学方法 ??? 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住院天数及费用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住院天数及费用比较(略)   2.2? 2组病死率比较及死亡原因分析 ??? 观察期间,治疗组死亡7例,对照组死亡10例。2组比较,χ2=0.4279,p=0.5130,无统计学差异(p 0.05),可能与样本量尚少有关,在经济及时间许可的条件下可进一步研究。此外,观察结果显示2组死亡患者的死因多与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有关,且年龄偏大,多在70岁以上,病程较长,多在20年左右,以男性居多。对照组除与严重感染、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有关外,还多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详见表2。表2? 2组患者死亡病例分析(略)  2.3? 总体疗效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临床总体疗效比较例(略)注:2组比较,p 0.05。  3? 讨论 ???   肺心病属于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肺为娇脏,主宣降,外邪犯肺则宣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作咳、为喘。久病失治,肺病及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湿聚为痰,上干于肺,肺脾两虚而见咳、痰、喘。咳喘日久,病及于肾,肾虚则摄纳失权,而见气短难续,动则尤甚。久病入络,由气及血,由肺及心而呈心肺同病,形成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病机转化,而可见紫绀、心悸等症。因此,笔者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痰湿蕴肺、肺气不宣,病位初期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   汪昂言:“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家专药,而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杏仁苦甘,能散寒而降气。甘草甘平,发散而和中。”三药合用,寓收于散,寓宣于降,寓补于发,共行开宣肺气、散风寒、平喘之功。半夏辛温而燥,能燥湿化痰。党参、白术能补气健脾、燥湿化痰,与陈皮、木香配伍补而不滞。桂枝、泽泻、茯苓配伍则体现了治疗水肿以“温药和之”之意,三药合用能温阳化气、补中渗湿。 ???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麻黄、杏仁配伍可抑制金葡菌、绿脓杆菌、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业好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