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六章.ppt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一)社会互动的概念 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人类的基本活动单位是行动。不过有些行为只跟自己有关并不涉及他人,但是大部分行动都要和他人发生某种关系,都是对他人行动的某种回应和期待,因此,就构成了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人和人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由此,社会互动又可定义为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1、米德 米德认为:“自我”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儿童并不具有天生的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来源于社会互动。 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符号,通过角色扮演和他人对自己扮演角色的反馈,逐步形成自我意识。 2、库利 库利的“镜中之我”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个人所处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表现为自我的反映,这种反映构成了个体的身份。 人们生活在一个镜子的世界中,每一面镜子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反映人,从这些反映中,人们就可以来逐步明确自己的身份 3、布鲁默 布鲁默把“符号互动”看成是人际互动的独特特征,即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动作出反应,还试图“理解”彼此的行动。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不是对别人的行动直接作出反应,而是根据他们对行动的意义的理解作出反应。 4、符号互动论的原理: (1)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物,这些符号都是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另一事物的,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2)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 (3)我们在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对当时情境意义的了解、然后决定如何行动。 人们通过角色借用来理解他人对某些符号所赋予的意义。 即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站在对方的立场来阐释互动的情境,来决定自己应该如何行动 (二)拟剧论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印象管理”、“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 戈夫曼认为: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社会互动中的一项规则就是当对方的表演不是太成功,出现了一些让“演员”困窘的状况时,一般参与互动的人会给对方“面子”,故意视而不见。 (三)常人方法学 基本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加芬克尔认为:人们无论是否事先认识,在他们开始互动的时候,他们都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只是因为这些规则太习以为常了,所以平时人们并不注意到实际上这些规则是在我们的互动中发挥作用的。但是一旦这些规则被破坏的时候,大家就能够感觉到了。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一、交换 (一)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也就是说,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的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 构成交换应有的四个要素: 1、目标:社会互动的行为者各自希望通过互动所达到的目标 2、付出:即行动者向拥有预定回报的另外一方提供行动的过程 3、回报:行动者接受自己行动的酬答 4、效益:目标与回报的一致程度 这四个要素就完成了一个互动的周期 具有两个或以上的行动周期的交换叫重复交换 (二)交换的类型 1、物质交换 交换双方都对成本和利润进行理智的核算,在形式上可能是自愿和等价的。但情况有可能相反: (1)交换者可能缺乏对市场的足够了解而错误估计了交换行情 (2) 社会的交换条件可能本来就是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不利 2、非物质交换 指的是感情、文化等交流形式。 这类交换很难计算成本利润,是和自己的感情、观念、价值、信仰等因素相关的。 (三)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交换主要是由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一般而言,交换是使双方都受益的行为。但交换双方都不一定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双方都会为交换付出一定的代价。 社会学交换理论以及行为主义理论研究关于人的基本假设认为:在人们互动行为的背后,自我利益是普遍的动机。人之所以愿意付出某种行动,是为了获得某种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合同法课件.ppt
- 组合钢模板理论重量表.doc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一章.ppt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五章.ppt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四章.ppt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十章.ppt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三章.ppt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七章.ppt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九章.ppt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八章.ppt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寄书》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雪孩子》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八角楼上》教学设计.docx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docx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丰收了》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