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涪陵北岩文化内涵初探 【作者】叶凯 【关键词】涪陵??北岩??文化内涵??影响 【指导老师】谭清宣 【专业】历史学 【正文】北岩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北岸,北山坪南麓,今涪陵区江北办事处点易村三组境内,与涪陵城隔江而望,是一处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人文古迹。自宋代程颐注易于此而逐渐为外人所知,全盛时期的北岩,有钩深堂、点易洞、三畏斋等多处景观,还是涪陵最高学府北岩书院的所在地。在其后绵亘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北岩逐渐形成以教授生徒、精研易理、潜心治学等内容为主的文化。那么北岩是如何由丛莽嶙峋的山林之地逐渐发展为一处内涵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如何理解其文化内涵?对涪陵文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一、涪陵北岩的发展历程北岩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在《龟陵志》《舆地纪胜》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实际上早在汉代,北岩就作为墓葬佳地,今考古工作者在北岩附近发掘出大量两汉墓群,远多于涪陵其它地区[1]。唐代北岩苍郁葱茏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佛道辟谷服食、参禅隐修的胜地,据载唐代涪州三仙之一的王帽仙就曾在此修行,北岩及其附近先后建有天庆观、普净禅院等道观佛寺。不过总的来说,宋代中期以前,涪陵经济文化相对欠发达,还是一个流放犯官的场所,如唐代宰相长孙无忌、魏元忠先后被贬涪州附近并屈死于此[2],所以在时人心目中,涪陵还是一个山险水恶、瘴疫丛生的蛮荒之地,涪陵尚且如此,何况更为荒凉、人烟稀少的北岩。然而,也正是缘于其凶险边远的名声,北宋哲宗时期因党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谪的大儒程颐、文豪黄庭坚先后被流放至此,程颐更是寓居北岩,于是这片原本的蛮荒之地迎来了其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哲学家、教育家程颐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谪涪州,居住于北岩普净禅院,全力注《易》与讲学。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和三年(1100年)黄庭坚以修实录不实罪名遭贬两次道经涪陵,至北岩与他研讨学问,并为其居处题写“钩深堂”。虽然二人后来先后离去,但此前程门弟子涪州人谯定已在北岩随侍恩师,而另一弟子洛阳尹焞也于靖康年间避难来涪。这一批学者的到来,为涪陵文化的发展,更为北岩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宋绍兴五年(1136年),涪州太守李赡将钩深堂改建为伊川先生祠堂,供祀程颐,曹彦时为其撰写《伊川先生祠堂记》[3],北岩逐渐知名。嘉定元年(1208年),涪州知州范仲武主持大肆整修钩深堂,并建致远亭、碧云亭、四贤楼和三仙楼等。嘉定十年(1217年),范仲武又扩建钩深堂为北岩书院,名士刘光祖为其作记[4],以后著名学者?渊、阳枋也先后长期主讲书院,达官显贵、名流学者来往频繁,或是研讨交流、或是求教问学、或是瞻仰前贤,逐渐成为南宋后期全国四大书院之一[5]。这是北岩发展的高峰。元代于点易洞前建观澜阁,元末北岩名胜荒废,明代重新恢复;明末清初复又荒废,清康熙年间,涪州知州萧星拱、董维祺先后下令重修,恢复名胜原貌。乾隆九年(1744年)知州罗克昌又予重建,五年后改北岩书院为钩深书院。至嘉庆八年(1803年),钩深书院已有相当规模,成为川东著名书院之一,直至清末改办新式学堂。?????????????????????二、涪陵北岩文化内涵自程颐谪涪开始北岩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使北岩文化体现出明显的学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其主要有:(一) 教授生徒,交流学术?????程颐谪居涪陵,得弟子谯定之助栖身于州城对岸普净禅院,一边注《易》,一边讲学,“北山有岩,师友游咏其中,涪人名之曰读易洞”[6],经常有学人至北岩与程颐交流问学,这样北岩逐渐具有了学术交流的文化色彩。《同治重修涪州志》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渡江老父,涪陵人。伊川先生谪涪,渡江中流,舟濒覆,人皆哭,伊川独正襟危坐如常。及岸,老父问曰:“当船危时,君正坐,色甚庄,何也?”伊川曰:“心存诚敬耳。”老父曰:“心存诚敬固善,然不若无心。”伊川欲与之言,而老父径去。[7]《方舆胜览?夔州路?涪州》中也有类似记载,实际上描述了程颐与渡江老父的学术交流,程颐严守理学“诚敬”工夫,老父则明显带有道家的思想倾向,寥寥数语两人便完成了一次学术辩论。实际上后来程颐的思想中有较多成分的心性、本体内涵,偏重于存养、体悟的修身工夫,或许与老者的启迪有关。蜀地向学之风很盛,程颐年轻时在四川汉州遇篾叟问《易》之事[6],即与此例相似。在北岩切磋问学的例子还有不少,黄庭坚路过涪陵也足履北岩与其讨论学问[8],杨时之徒罗从彦曾专程来到涪州北岩向其求教易学而终得卒业[9]。由此北岩莽莽群山中多有学人出入,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此后,北岩浓厚的讲学之风代代相沿。靖康年间程门高第尹焞避难来涪,于北岩辟“三畏斋”以居,“涪人宗之”[9]。嘉定年间范仲武奏请在北岩设立书院,从此北岩正式具有了教育机构的职能,先后有多位著名学者讲学于此。涪州人?渊从学于朱熹,同门评价“熹之门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