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民间工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峰民间工艺 双峰境内,山环水复,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悠久的历史,富饶的土地,优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尤其是清末以来受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影响,县内人文蔚起,书画艺术成果显著。如曾景初的书画蜚声环宇,王憨山的写意花鸟画为国内外所瞩目。双峰民间工艺更是得天独厚,以其历史之深远,发展之普及,艺术之精湛,成为双峰一颗灿烂的明珠。较为突出的有雕塑、印染、刺绣、剪纸及编织等,其技艺皆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双峰雕塑,主要有石雕、木雕、泥塑和竹雕。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地绅江应虎于测水(今杏子铺镇内)河西岸突兀的仙人石上捐建观音阁,中厅在天然石座上塑有莲花观音神像,两旁对称有两层神仙,上层为二十四位诸天,下层为十八罗汉,均系木雕,技艺细腻,形象逼真”。县文物考查队曾在三塘铺镇境内,发现一座建于民国二十三年的刘家祠堂楼上,保存着一批龙狮、象等木雕,刻工精湛,色彩鲜艳,至今完好无损。 旧时,双峰城乡建有庙殿,所设木雕神像,刻工精细,披红带彩,金光闪亮。双峰的早期石雕、泥塑,至今可在乡间祠堂及民居寻觅。印塘乡原贺氏宗祠大门浮雕的《二龙戏珠》,极为精致,双龙依托千斤巨石,尤其是那龙须曲转悬空,细如弦丝,令人叫绝。还有该乡的匡家祠堂,前墙有多处泥塑人物,造型美观。 双峰溪砚是最早形成规模生产的石雕工艺。在宋希濂的故乡,即今杏子铺镇溪口一带,藏有一种色彩暗红,间以黄绿花纹,质地柔腻的块石。清时曾国藩请人琢砚献于皇上而使其扬名。民国初年,杏子有宋氏、万氏家庭相继开设溪砚作坊,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产已达3000件,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多国,受到文人墨客欢迎。1982年,县文化馆收集到一批石雕、木雕、竹雕、牙雕等民间工艺精品,其中有24件送省展出,4件被省馆收藏。木雕《渔翁》、竹雕《对狮》入选北京展览后,又转东欧多国展出。其竹雕《狮》取材之巧妙,构思之奇特,称为绝艺。 刺绣是双峰民间妇女常见工艺之一。明清以来,人们喜爱在鞋帽衣裳、被帐枕褥、门帘窗帘、桌巾坐垫及各类器罩等织物上绣绘多种花边纹样。清同治年间,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曾设绣花楼,招有苏杭刺绣名手,传授技艺使得双峰刺绣兼有湘苏两地特色。民国四年(1915年),设立在永丰镇“湘乡县第二女子职业学校”设有刺绣班,刺绣工艺在双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双峰的印染工艺从清末到解放初期曾鼎盛一时。那时永丰镇内,染坊林立,生产一种很受大众喜欢的“豆浆花布”,这是用家织棉布染成深兰底色,附以白色花纹,即四周饰花边,中间饰以龙凤、牡丹等吉祥如意的图案,产品曾盛销一时。 双峰编织早年有用笋壳、稻草、碎布编织的草鞋;用麦杆、棕片、篾片纺织的草帽、斗篷、席子等用品,更多的则是用竹篾编织的鸟笼、提篮、书箱、衣笼及农用筛网器具。建国初年,县城还展览过一件竹枝夏衣,是用数以万计的细小竹枝串连编成,做工十分精巧。六十年代,印塘乡湄水有一位老篾匠用水竹篾丝片编织的一床篾席在县城展出,上有多种图案纹样,还有毛泽东头像及文字,工艺精细,设计巧妙。现时,编织多为制作毛线衣、帽,又发展到勾花沙发罩巾等物,图案美观。1986年县工艺美术展览中就有37件编织品受到好评。 民间剪纸则遍布我县村户。以前,农村妇女一般都会剪纸、刺绣、做鞋三样手头工艺,也正是由于妇女们的广泛参与,使民间剪纸能在乡间长期流传,主要有喜庆花和祭祀用的纸扎花两大类。喜庆花都用金色、红色纸,其纹样常借喻龙凤、牡丹,表示对美满幸福的祝福。民间剪纸在祭祀中应用广泛。杜甫曾经描述的“剪纸招吾魂”用的纸幡,如今常见于城乡丧事,可以说是民间剪纸的代表作。纸幡长有丈余,宽约两尺,它兼有北方剪纸的粗犷和南方剪纸的细腻,集剪、刻、扎、贴多种制作技巧,其多式的纹样,多色的彩纸,还有那贴于幡边的扎花及悬吊的彩球,使一道纸幡显得玲珑多彩。每到农历七月半,城乡盛行传统习俗祭祀纸品,焚烧纸扎花屋、金银山及衣冠箱等祭品。纸扎品制作也因此而日趋精工,有的还配上书画,更具有观赏性。县城人寿街已成为纸扎商品街,琳琅满目的纸扎品吸引着顾客。 解放以来,双峰的民间工艺曾一度沉寂。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工艺获得新生。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下乡调查,走访民间艺人,整理民间工艺资料,收集流散工艺藏品,举办优秀工艺品展览等等。一些老艺人又重操旧业,带徒传艺。有的单位和个人,集资办起厂店,双峰民间工艺又呈现一片生机。 1986年以后,双峰县曾连续举办两届民间艺术节,促进了全县民间工艺的发展。虎年元宵节,县城耗资数万元举办了虎年灯会。当夜,县城大街小巷,成为灯的海洋。龙灯、狮灯、虎灯、鱼灯、走马灯、八角灯、绣球灯,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数万观众汇聚县城,欣赏花灯焰火,甚是壮观。此次盛会,云集全县纸扎、竹编、木工及书画装裱等多方能工巧匠,即是民间

文档评论(0)

企业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