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料平台施工方案17》.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6页 目 录  TOC \o 1-3 一、工程概况  PAGEREF _Toc503061498 \h 2 二、卸料平台搭设概况  PAGEREF _Toc503061499 \h 2 三、悬挑卸料平台计算书  PAGEREF _Toc503061500 \h 3 四、卸料平台的安全使用要求 10 五、应急救援措施 11 六、附图 16 悬挑卸料平台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序号项目内 容1工程名称××××××2工程地址××××××3建设单位××××××4设计单位×××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5监理单位××××××县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6监督单位××××××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7施工单位江苏地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8基本情况工期结构形式/层数面积(M2)质量目标 天框架/剪力墙, 地下1层地上10层 M2合格 二、卸料平台搭设概况 1、搭设位置: 由于本工程的平面布置及塔吊的安装位置和吊臂的摆幅,结合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卸料平台的搭设的具体位置应遵循结构可靠,位置方便宽敞的原则。考虑到现在的实际情况变化较大,在此就不具体定卸料平台的搭设位置,施工方在其搭设位置的初步确定后应报监理单位审批,经几方研究后方确定其最终位置。 2、卸料平台搭设方法: 本工程卸料平台采用槽钢悬挑搭设,悬挑主梁采用2条20a#槽钢,次梁采用20#槽钢,间距2.8米,次梁间用直径48钢管焊接,间距500mm;平台护栏用钢管焊接,高1.2米。平台悬挑长度5.6米(排架外3.8米),宽2米,主梁锚入楼面2.4米。整个平台与护栏焊接成整体。与埋设于楼面的Φ18圆钢筋环连结;在离主梁(槽钢)末端0.8米处和最前端用Φ16的钢丝绳吊拉卸载。钢丝绳悬吊于上层的楼面吊环上(详见计算书)。具体搭设时采用塔吊吊装:吊装时,先挂好四角的吊钩,传发初次信号,但只能稍稍提升平台,放松斜拉钢丝绳,方可正式吊装,吊钩的四牵引绳应等长,保证平台在起吊过程中平稳。吊装至预定位置后,先将平台钢梁与预埋件固定后,再将钢丝绳固定,紧固螺母及钢丝绳卡子,完毕后方可松塔吊吊钩。 3、卸料平台的验收: 卸料平台搭设完毕后,经班组、项目部自检合格,报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做好“卸料平台验收(检查)记录表”。 4、卸料平台的拆除: 卸料平台使用完毕后,须先将平台上的建筑用料、垃圾清理干净,再将平台按搭设的反顺序拆除。 三、悬挑卸料平台计算书 计算依据: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悬挂式卸料平台的计算参照连续梁的计算进行。 由于卸料平台的悬挑长度和所受荷载都很大,因此必须严格地进行设计和验算。 平台水平钢梁(主梁)的悬挑长度3.60m,悬挑水平钢梁间距(平台宽度)2m。 次梁采用[20a号槽钢U口水平,主梁采用[20a号槽钢U口水平,次梁间距2.8m。 容许承载力均布荷载2.00kN/m2,最大堆放材料荷载10.00kN。 (一)、次梁的计算 次梁选择[20a号槽钢U口水平槽钢,间距2.8m,其截面特性为 面积A=28.83cm2,惯性距Ix=1780.40cm4,转动惯量Wx=178.00cm3,回转半径ix=7.86cm 截面尺寸 b=73.0mm,h=200.0mm,t=11.0mm 1.荷载计算 (1)面板自重标准值:标准值为0.30kN/m2; Q1 = 0.30×3.00=0.99kN/m (2)最大容许均布荷载为2.00kN/m2; Q2 = 2.00×3.00=6.00kN/m (3)槽钢自重荷载 Q3=0.22kN/m 经计算得到,静荷载计算值 q = 1.2×(Q1+Q2+Q3) = 1.2×(0.99+6.00+0.22) = 8.65kN/m 经计算得到,活荷载计算值 P = 1.4×10.00=14.00kN 2.内力计算 内力按照集中荷载P与均布荷载q作用下的简支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 最大弯矩M的计算公式为 经计算得到,最大弯矩计算值 M = 7.99×2.802/8+14.00×2.80/4=17.63kN.m 3.抗弯强度计算 其中 x ——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取1.05;

文档评论(0)

189****356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