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国法制史讲义10.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国法制史讲义10.doc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国法制史》讲义 编号:010 课时安排:4 学时 ? 教学课型:理论课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重点掌握明初“刑用重典”的立法思想、《大明律》体例变化、《明大诰》的内容和特点、明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司法机构设置上的变化以及厂卫、会审制度;了解《大明律》的制定过程、《问刑条例》和《大明会典》的性质以及民商事法律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提示 1、明初“刑用重典”的立法思想 2、《大明律》体例变化 3、《明大诰》的内容和特点 4、明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5、司法机构设置上的变化以及厂卫、会审制度 教学方法:讲 授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 #难点? ?疑点) 第一节 明初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 一、明初立法思想 (一)“刑用重典”(* #) 1、“刑用重典”的含义(三国三典) 2、明初“刑用重典”的原因(乱世) 朱元璋认为,明初处于乱世,治乱世必须用重典,即“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乱世的主要表现是: (1)元亡教训(法纪废弛,宽纵官吏、吏治腐败) (2)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3)元朝残余势力伺机反扑 (4)大量流民存在 (5)东北满族势力壮大 (6)沿海倭寇进犯 (7)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皇相之争) 3、“刑用重典”的后果(一时之治、朝杀而暮犯) (二)“明刑弼教” 1、“明刑弼教”的含义(原义指刑法在于辅弼教化,相当于“德主刑辅”。明代受理学思想影响,二者的关系有了新的解释,即礼法、刑教都是“理”的体现,可因时或先或后,或急或缓) 2、“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3、礼与律、德与刑的地位应当因时而变(而非绝对的“德主刑辅”) 二、立法概况 (一)《大明律》 1、制定过程 (1)草创于吴元年(公元1367年) 完成大明律令,律285条,令145条。律文内容取舍唐律,体例仿照《元典章》按六部顺序编订。明代最早拟定的法典。 (2)更定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 “篇目一准于唐”,分30卷12篇606条。《名例律》置于律后。 (3)整齐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 分30卷7篇460条。(定型) (4)颁布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 最后定名为《大明律诰》,“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 2、体例变化(*) 大明律分7篇460条。七篇依次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封建法典的编纂体例至此为之一变。但基本条款大致同于唐律。内容方面体现了“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特点。 3、影响 (二)条例的编修 1、性质(刑事单行法令) 2、目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但律书所载有限,犯罪情状无穷――故编修条例,以防止“法外遗奸”) 3、作用(弥补基本法典《大明律》的不足) 4、主要条例列举 (1)《钦定律诰条例》(均为死刑条款,计147条) (2)《问刑条例》(孝宗时完成,其后弘治、世宗、神宗各朝均有修订。计385条之多) (3)《真犯、杂犯死罪条例》(真犯,罪情严重,常赦不原,执行绝不待时;杂犯,罪情不太严重,待秋审、朝审再行处理。) (4)《充军条例》(减死的替代刑、比前后各朝重) 5、后果(肯定积极作用外,认识其积弊) (1)条例纷繁,弊端无穷 (2)有例可援,无法可守 (3)奸吏任情,刑狱冤滥 (三)《明大诰》(* #) 1、原因(刑乱用重典、明刑弼教――惩创奸顽、警戒臣民) 2、体例(4编236条)(大诰一编、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 3、内容(以判例形式出现的惩治官民过犯的法外峻令、对臣民的训导) 4、特点(重刑治国) (1)巧立罪名和酷刑(黥刺在逃罪、士大夫不为君命罪;凌迟、族诛、剥皮、弃市、刷洗、墨面纹身、挑筋去指、枷号、阉割为奴等酷刑) (2)重典治吏(据统计:大诰所收的156个案例中,涉及官吏犯罪的达128个,占80%多。其中《大诰续编》87条,属于严惩官吏豪强的案例达70余条) (3)语言直白(朱元璋老家安徽的方言,如“老儿”) 5、推行(强力推行) (1)户户有此一本――犯笞杖徒流者,减刑一等;无者,加一等。 (2)敢有不敬不收者,迁居化外 (3)学校讲授《大诰》 (4)科举考试考《大诰》 (5)乡民集会宣讲《大诰》 (6)行路持有《大诰》可免路引 6、效果评价 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和强制推行,洪武年间,全国官民争购、讲习《大诰》风靡一时。吏治也一度清明。但由于《大诰》本身刑酷法严,建文帝以后废而不用。 一味重刑,只能收一时之效,不可久远治国。 (四)《大明会典》 1、性质(行政法典) 2、渊源(在《唐六典》基础上修订完成) 3、影响(会典之名始于明代,对清代行政立法有重大影响) 第二节 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刑法原则(# ?) 薛

文档评论(0)

jz6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