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品味同里.pdf免费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品味同里 《世界遗产》2010 夏季号 人生中有很多神奇的“缘”:生命、事业、 爱情、友谊等等。我和同里古镇也算是一种 缘,但这又是一种什么缘呢?细细品味,我 觉得这应该是一世的情缘,这座外慧内秀的 醇正水乡、旧时江南,闻名与海内外的特色 文化,早已被众多的文人雅士,用他们多彩 的笔,儒雅的诗,长短的镜头,锋利的雕刀, 七色的丝绒占尽了。 多年来我虽无数次握笔在手,愁为这颗朴实 无华而又玲珑淳厚的璀璨明珠说一点什么, 却迟迟未敢落笔。每次探寻只能沿着那沾满 古雅之气的长巷拾掇着、寻觅着、丰满着。 古镇里那些曲折的长巷,如藤,蜿蜒地爬了 多少年,谁也说不清。迷人的曙光依旧开着 醉人的花,不知在这根古藤上开了多少次又 谢了多少回,唯有黛瓦下粉墙斑驳处,裸露 的墙砖,如一方方的汉字,残缺不全地纪录 着还未被蠹虫啃光了的历史。 我认为同里是幸运的。它没有像江南水乡的 其它古镇,悲惨地在人为的破坏中随着历史 风尘而逝去。这座千年的古镇不仅活着,还 活得很风雅。就凭这风雅醉倒了多少游子, 唤醒了多少记忆,怎一份感怀了得! 同里的风骨是文人与自然和谐融合而形成 的。沉积在岁月留痕里的古镇文脉凝聚成一 种精神、一种气韵、一种哀怨,常常凭借四 季的风、霜、雨、雪,在枕河人家的那种厚 重的情感世界里激荡不已,这样的感情和感 觉多么需要珍惜啊!因为这深处就有关于历 史、民俗、家乡、生存、时间……等等复杂 的思绪。历史能成为文化遗产,那是靠岁月 留下的这些痕迹,那些保存在典籍内、浸染 在风情里、蕴涵在传说中的故事,为这些岁 月留痕作了最坚实的印证。 同里古镇旧称 “富土”,唐初因其名太奢, 一度改为 “铜里”。那时这一带尚属村市, 镇在二十六都九里村。到了宋代,又将旧名 “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 为“同里”,“乃始称镇也”,并沿用至今。 古镇位于太湖之滨,古运河畔,与姑苏比邻。 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8 万,整个 镇区四面环水,被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 南星、庞山五湖之中,“川”字形的 15 条 小河分隔成七个圩头,而 49 座古桥又将小 岛般的土地串为一个整体。建筑依水而立, 户户临水通舟,以 “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就是这块多年来一直令我魂牵梦绕的故土, 以往的岁月都深藏在那一片片由古老的石 桥串在一起的传统民居里。 翻开同里的历史,这里曾是文人雅士、达官 贵人的集居之地。自从淳佑四年至清末,先 后出过状元 1人、进士42 人、文武举人93 人。公元 1271 —1911 年,先后建成的宅第 有38 处,寺、观、祠、宇47 座。目前保存 完好的建筑有耕乐堂、三谢堂、承恩堂、侍 御堂、五鹤门楼、仁济道院等;清代建筑有 退 园、崇本堂、嘉荫堂、务本堂、慎修堂、 广善堂、任氏宗祠、庞氏宗祠阵去病故居等。 这些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建筑的外 观恢弘、造型精巧、宅院相融,空间处理十 分优美。它除了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徽派建筑 明 的文化精髓,张扬着徽派文化在吴越文 化包容下的“文采跌宕”,还独具特色的体 现了江南人那种精于算谋,宽爱待人的传统 美德。读者朋友们如果有雅兴,不妨随我一 道走进那些高墙深院的官绅大院或前庭后 院的居民住宅,一睹它们的风采。这些建筑 一般都由门厅、轿厅、楼厅、书房和朵屋组 成,再讲究一些的官绅人家还有戏台、花园、 家祠,侧有备 (避)弄联系前后。置于中轴 线主宅的建筑结构以木架承重,一般采用立 帖穿斗式或抬梁式。多配有雕刻装饰,大型 住宅有木雕、石雕、砖雕,三者齐全。木雕 大多施于梁枋、雀替、门窗、户闼。石雕施 于门枕、柱础、照墙勒脚,砖雕广泛用于门 楼、照墙和门楣、墙垣。就连屋面上的脊及 戗角,也都是当年建造时匠师们发挥技 的 重要部位。 居民建筑要相对简单多了,疏密有度的严谨 布局,黑白相间的传统法式。构作的精细度 虽比不了大户人家的雍容华贵,却也极富江 南居民的神韵,这些居民建筑成片地连接在 一起,构成了浓重的江南水乡特色,彰现了 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成了中国文化尤其是 吴文化的精粹。 这些街坊特有韵味,细细解读你会发现当年 建造者的匠心是何等的聪明,这里随处都透 着中国风水学那精湛的玄妙和诗意。幽巷 深藏在坊市之中,有些小巷随看去感到狭 窄,青石板路面充满了沧桑感,却风骨犹在, 古镇千年的命脉,就靠这些无处不在的幽幽 长巷,在岁月的长河里律动。正是这些形式 各异的小巷风情,凝聚了古镇的文化底蕴, 见证了岁月的延伸,记录了逝去的荣枯盛 衰,把日子的光影一点一滴沉淀在这一砖一 瓦和一石一木之间。你无法

文档评论(0)

lijinhao2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