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号分析与处理综合实验——心电信号源设计实验报告 姓名 许扬小组成员 陈柯任 林昶咏 王斌斌 王珩宇 指导教师 孙晖年级与专业 2010级爱迪生班所在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目录一、实验目的3二、实验设备3三、心电信号研究的历史背景3四、实验原理4五、实验内容5六、实验过程与成果5(一)、simulink模块搭建5(二)、示波器显示心电信号的硬件电路10(三)、心电信号的傅里叶分析12(四)、根据心电信号判断疾病17(五)、GUI界面的制作24七、总结与展望25八、参考文献26附录一单片机程序27附录二一组心电信号的FFT数据28附录三 Matlab源程序36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电信号的主要波形构成及其特征。2. 运用Matlab/Simulink,实现心电信号源模型的设计。二、实验设备1.PC机一台2.单片机开发板一块(含STC89C51单片机)3.DAC0832芯片一片三、心电信号研究的历史背景90年代初期我国的吕维雪等提出了一种心脏电兴奋传播仿真算法LFX,并研究出了相应的LFX心电仿真模型,在IBM2PC上实现了心电图QRST波形的仿真,达到了当时的国际领先水平。心脏是生物体新陈代谢和能量传递的动力中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心脏病室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是由心脏病引起的。各种心脏病几乎都与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密切相关。为了研究诊断心脏病,很早就有人提出了心电图的方法。所谓心电图是指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建模与仿真分为两个部分:一、已知心电源分别的情况下,求解心电场的泊松方程来获得体表的电位分布;二、已知体表电位的分布来推断心电源的分布。即心电研究的正问题和逆问题。心脏电过程的建模和仿真从Einthoven最早开始研究,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到六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心脏生物电的研究中来。结合生物电特性的测量,计算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人民对心脏内部电活动的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这也推动了心电仿真在理论和应用上的发展。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心脏计算机模型是由Okajima等人在1968年提出来的。他们采用的是正方体离散心肌,由于正方体的边长为3毫米,离散尺度比较大,导致仿真的误差比较大。与此同时,Solomon提出了一种不把心脏分为小心肌单元的仿真方法。然而这些模型只能仿真心电的去极化过程,即只能模拟QRS波,无法模拟心电复极过程中德T波。由于T波模拟的复杂程度源超过QRS波,到70年代才由Miller等人完成其仿真。仿真得到了贫血ECG与梗塞ECG的结果与临床记录基本一致,这为心脏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80年代心电建模与仿真进一步深入,开始逐渐应用于实用。1987年青木正宪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型。该模型由50*50*50个心肌单元组成,每个心肌单元的大小为115mm*115mm*115mm。由此得到了正常情况和束支阻滞的ECG、VCG和BSPM的仿真。在该模型的引导下,Musha等人已经制作出心电去极和复极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器,为心脏病诊断模型的实用化提供了手段。90年代起心电建模与仿真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心电逆问题得到重视。在这期间,越来越多的因素被考虑到仿真中来,进而得到许多新的模型。Taccardi等人在考虑心肌的各向异性的情况下,即将心外膜与心内膜的纤维方向大约成90度到120度这个性质加入到模型中,得到了与实际相吻合的仿真结果。我国的心电研究比较晚,80年代,沈凤鳞第一个开始研究,其模型考虑了心内腔中的血液、肺等器官的影响,人体躯干模型包孤傲人体表面、肺、心脏内外腔表面等部分。利用模型仿真得到了正常12导联心电图、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及前壁心肌缺血心电图。四、实验原理用标准导联引出的心电图各波,由荷兰生理学家W.艾因特霍芬命名P,Q,R,S,T波,U波是以后发现命名的。一个典型的心电图如图1所示:图 1下面分别介绍各个波的产生与参数特性。P波 心脏的兴奋发源于窦房结,最先传至心房,故心电图各波中最先出现的是代表左右两心房兴奋过程的P波。兴奋在向两心房传播过程中,其心电去极化的综合向量先指向左下肢,然后逐渐转向左上肢。如将各瞬间心房去极的综合向量连结起来,便形成一个代表心房去极的空间向量环,简称P环。P环在各导联轴上的投影即得出各导联上不同的P波。P波形小而圆钝,随各导联而稍有不同。P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0.11秒,电压(高度)不超过0.25毫伏。P-R段 是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P-R段由电活动经房室交界传向心室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极弱,在体表难于记录出。P-R间期 是从P波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