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选 题 报 告
报告题目:代理成本与股权结构
——中国的实证及国际比较
报 告 人:于建霞
年 级: 2000级
专 业:世界经济
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电 话:0531—6333217报告日期:2003年9月
指导教师:冼国明教授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选题意义
作为现代企业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委托-代理理论包括规范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实证的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分支,其中实证的委托-代理理论侧重代理成本的计量和实证分析,故又称为代理成本理论(Jensen,1983)。自Jensen Meckling(1976)的开创性工作以来,近20多年来代理成本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Mayer, 1977;Fama Jensen ,1983; Grossman Hart 1983;Hayne H.Leland David Pyle,1977;Stiglitz Weiss,1981;Eswaran Kotwal,1989)。但相比较规范的委托-代理理论的长足发展而言,代理成本理论显然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地位,这种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代理成本的量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从而制约了代理成本理论的推广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代理成本的量化问题才慢慢解决,并成为代理成本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一大批运用规范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代理成本进行量化研究的文献开始涌现,如Antonio S. Mello John E.Parsons(1992)对债权的代理成本的研究、Dobson John(1992)对美国制造业的代理成本的研究、Nicolaj Siggelkow(1999)对共同基金的代理成本的研究等等。James S. Ang , Redel A. Cole James WuH Lin(2000)以美国中小企业为样本研究了股权结构对代理成本的影响,Campbell Harvey(2001)研究了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将代理成本的研究推进到了新的高度。以上研究虽然有诸多成功之处,但有两个应弥补的地方:(1)对代理成本的研究尚不系统;(2)中国(大陆)的代理成本实证仍属空白。本文试图在以上两方面有所贡献。
在国内,委托——代理理论虽较多地运用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郁光华,1994;翟林瑜,1995;张维迎,1995;张春霖,1995;陈工孟,1997),但都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上,并没有对代理成本进行量化研究。在股权结构方面,虽然有一些量化研究,但都主要集中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上(何浚,1998;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周业安,1999;许小年和王燕,2000;陈晓和江东,2000),基本没有涉及代理成本问题。
按照Jensen Meckling(1976)的分析,股权结构是影响代理成本的主要因素,他们也是遵循这一思路去研究代理成本问题的;从资本结构理论的角度看,代理成本理论是新资本结构理论的三大主流学派之一(沈艺峰,1999)。故代理成本与股权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股权结构的角度对代理成本进行系统的量化研究,既符合理论上的逻辑,又可以在国内倡导代理成本研究风尚;并且从量化的角度去研究代理成本还可以提供中国(大陆)代理成本的实证结果,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这是本文选题的主要意义之所在。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32年Berle Means开创性工作以来,股权结构及其所引致的控制权与所有权问题尤其是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就一直是理论争论的焦点。总体而言,在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上主要有四种观点:(1)集中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正相关。这种观点以Shleifer Vishny(1986)的大股东监督论最有代表性,近年La Porta,et. al(1998,1999)、Claessens et. al(2002)主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律体系和投资者保护的角度也提出了另一种解释;(2)集中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Burkart,Gromb,Panunzi(1997)认为,集中股权结构条件下大股东的控制降低了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其它专用资产的投资,从而也就降低了公司价值;(3)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非单一。即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既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至于什么情况下有利,什么情况下不利,要视股权结构集中度的变化区间等因素而定,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有三个:Morck, Shleifer Vishny(1988)采用1980年Fortune500强中的371家美国公司、McConnell Servaes(1990)利用NYSE 和AMEX的样本、Short Keasey(1999)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