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清代学术史研究回顾;;;;;;;; 汉学又称朴学。是清代发扬汉代经学家的研究方法,从训诂文字、考证名物典章制度人手阐释经义的考证之学。因为清代的这一派学者之学主要以汉儒的经说为主,推崇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郑玄之学,故称“汉学”。又因为学风朴实,故称“朴学”。;“汉学”与“宋学”虽然都以儒家经典为根据,但它们是风格迥异的两门学术。
从广义来说,宋学也是经学,因为它也以经典为依归。但是它与汉学有明显的不同:
汉学的重点在研究书本的经义章句
宋学重在体验个人的心性理气
研究经典是汉学的基本特点
研究本体是宋学的基本特点
汉学重客观
宋学重主观 ;宋学的长处,在于能吸收外来文化(佛教)的精义,并加以融会贯通;敢于疑前人所不敢疑的东西,有怀疑精神。它的短处,在于主观臆说太多,言前人所不敢言过了头,有臆说的流弊。
“汉学”的特点是不空谈义理,学主实证。其考据以经学为中坚,旁及小学、历史、地理、天文、音韵、乐律、金石、校勘及目录诸学。其学风是言必有征,无征不信,以古为尚,以汉为高。 ;江藩,字子屏,号郑堂,晚号节甫,是江苏扬州(古称甘泉)的名士。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卒于道光十一年(1831)。 ;江藩;《汉学师承记》八卷,正传40人,附传17人。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在广州由阮元资助刊行。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清朝大臣。阮元是清代嘉庆、道光间的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皇清经解》 ;;;;;(二)方东树的《汉学商兑》;《汉学商兑》;;;;;《国朝学案小识》;;;;《清儒学案》实际上是由徐世昌的门客僚友吴廷燮等集体编纂的,1938年刊刻行。全书共208卷,分为“正案”、“附案”和“诸儒案”三部分。对清代学术情况做了总结。
本书不存“汉学”、“宋学”的门户之争,搜罗人物众多,材料很丰富,收录清代学者著作在万种以上,但编纂得不精密,内容芜杂。 ;《清儒学案??;钱穆对《国朝学案小识》与《清儒学案》的评价:“唐书陋狭,缺于闳通,徐书泛滥,短于裁别,皆不足追踪黄、全之旧业。”
“窃谓唐书患在不能详,徐书患在不能略也。”;(五)章炳麟的《訄书 · 清儒》;;;;;梁启超;1.《近世之学术》
梁启超的处女作。发表于1904年。对二百余年间学术演进的历史作了鸟瞰式的勾勒,阐述了他对清代学术史的一些基本看法,诸如清代学术的基本特征、清代学术史的基本分歧、清初的经世思潮、乾嘉学派及今文经学的评价、清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等,反映了作者早年关于清代学术史的若干观点。
“综举有清一代之学术,大抵述而无作,学而不思,故可谓之为思想最衰时代。”(《近世之学术》 );2.《清代学术概论》
1920年发表,是一部用浅白文言撰写的纲要性著作。本书发展了《近世之学术》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对清代学术史的分期、清代学术的基本特征、清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清代各时期的主要学者、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成就,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归纳与概括,奠定了至今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的框架和基础。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的《中国学术史》写作计划,共分五种:“其一,《先秦学术》;其二,《两汉六朝经???及魏晋玄学》;其三,《隋唐佛学》;其四,《宋明理学》;其五,则清学也。” “欲以一年内成此五邮,能否未敢知,勉自策厉而已。”
中国学术之基本脉络: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清代学术概论》与《近世之学术》的不同处:
首先,分期方法不同。
《近世之学术》对清学采取“时序分期法”:
第一期,顺康间;第二期,雍乾嘉间;第三期,道咸同间;第四期,光绪间”。
第一期讨论的是程朱陆王问题,第二期是汉宋学问题,第三期是今古文问题,第四期是孟荀问题、孔老墨问题。
;《清代学术概论》对清学采用盛衰分期法: “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
(对考证思潮史或考证学史的分期 )
评价:清代学术,虽以经史考证为主流,但却不能以此囊括整个清学。 ;梁启超:“蜕分期运动之代表人物,则康有为、梁启超也。” “其(指康有为)弟子最著者,陈千秋、梁启超。千秋早卒。启超以教授著述,大弘其学。” (《清代学术概论》二)
梁启超:“然启超与正统派(指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因缘较深,时时不慊于其师之武断,故末流多有异同。有为、启超皆抱启蒙期‘致用’的观念,借经术以文饰其政论,颇失‘为经学而治经学’之本意,故其业不昌,而转成为欧西思想输入之导引。”(《清代学术概论》二);其次,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