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肠道微生态及微生态制剂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的生物群在相互争夺地盘,其中一种较为先进的生物体联合众多微生物群,经过无数艰苦斗争,终于在众生物群中脱颖而出,争得了一席之地。这个先进的生物体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转变为人类;而其它与之并肩作战的微生物群则伴随着它们的首领进化为人体微生态。它们寄生于人体不同部位,与人体相互制约,相互匹配。人类为微生态“管吃管住”,微生态为人类“看家护院,交粮纳税”。直到有一天,在人类瞬息万变的环境下,微生态不能做出一致性应对而出现“不和谐”,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这样一个群体—微生态。。。。。。 微生态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环境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即“微观生态学”(microcology),它是与“宏观生态学”相对应(macroecology)的。与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不同,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微生态学发展史 20 世纪50 年代,大连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主任魏曦教授与其助教康白发现了1 例由鼠型链丝杆菌致败血症患者,血培养确诊后,当即使用进口青霉素连续治疗5 d,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按照当时的经验,败血症多有反复,医生加用了链霉素,2 d 后体温复升,血培养鼠型链丝杆菌消失,但肺炎克雷伯菌生长。为抑制血中细菌,加大了青霉素、链霉素剂量,最终患者因败血症复发死亡。尸检结果证明,患者多脏器及血液均充满了肺炎克雷伯菌。此为1 例典型的菌交替症患者。与此同时,日本的秋叶朝一郎(1954 年)、法国的Brisoun(1956 年)和美国的Weinstein(1956 年)相继报告了类似病例。在中华医学会1950 年年会上,魏曦教授指出:“在抗生素时代来临之际,我们必须注意抗生素应用中可能带来的菌群失调或菌交替症”。这就是当时中国和国际上对微生态学研究的初级阶段。 后经过10 年的实验室研究、临床观察和参阅国内外文献,康白(魏曦教授的学生)等于1962 年提出了菌群失调与菌交替症的科学定义。并提出了整套菌群调整疗法,经临床实践证明具良好疗效。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1)营养调整:用乳糖促进大肠埃希菌生长,叶酸促进肠球菌生长等。(益生元)(2)抗菌调整:在药敏试验指示下合理使用抗生素,对肠菌群实行“多抑少补、先抗后调及清扫扶正”三原则。(3)活菌制剂:益生菌。从此,关于微生态学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进入了新的里程。 1960年,大连医学院康白、来匡逮及董国宾3 人成立了正常菌群研究组,与中科院微生物教研室等联合成立了全国性的联合研究组, 到1980 年,一大批药用微生态制剂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已在临床推广应用。 武汉大学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向近敏教授重新审视生物圈与大自然的关系、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及生物生命现象的本质。1987 年6 月,在安徽黄山召开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当时国内外尚无此表述。 21 世纪,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承担了“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研究”。获得330 万个人体肠道元基因组参考基因,约是人体自身基因的150 倍。估计人体肠道中存在1000~1150 种细菌,平均每一个体内约含有160 种优势菌种,且多为人体所共有。 后有一大批有关微生态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陆续启动。上海交通大学等启动了“微生态失衡与代谢综合征”课题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与国内十几家科研单位合作启动了 “九七三”计划,“具有高黏附、拮抗和抗炎症能力的双歧杆菌的高效筛选和功能基因的定位研究”、“肠道微生态与感染的基础研究”。2007 年1 月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在北京启动了“公众营养改善OLIGO 项目”。倡导食品与保健行业在公众摄入的食物中加入OLIGO 益生元,激活与增殖人体内的益生菌群,从而达到微生态平衡,改善公众营养健康的目的。 1988 年12 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在河北北戴河成立,1989 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创刊,对我国微生态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微生态学理论是建立在生态平衡、生态失调、生态保健和生态防治基础之上,因而是一个与当代人文哲学最相适应、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和理论体系。有人断言,光辉的抗生素时代之后,必将出现一个微生态制剂的时代。 肠道菌群 人体所携带的细菌种类繁多, 数量巨大。估计每个人的自身菌群细胞,超过1014, 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 倍。重量约1271克,相当于肝脏的重量,它们主要分布在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以及体表。由于体表的细菌主要来源于人体所接触的外环境, 而且经常随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也称为暂住菌群;所谓人体的正常菌群主要指这些存在于体腔

文档评论(0)

精品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