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_道家文化.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老子之道 一、道家思想的历史背景 二、老子其人 三、《老子》其书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二十七章为上卷,即“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卷,即德“经”。 全书五千余言,语言优美简练,它以哲理诗的形式论述了宇宙的本原及其存在方式,事物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等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有关人生体验的道理和社会关系准则。 《老子》一书充满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对宇宙及人生奥妙的探索充满了审美情趣,因而它是我国先秦典籍中最具思辨意义、最具审美价值的一部著作。 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于一九九三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 简本《老子》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它的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而且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由于墓葬数次被盗,竹简有缺失。简本《老子》现存2046字,约为今本的五分之二。 四、“道”的涵义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 本原  道路  命名 1.“道”是宇宙万象的本原 “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世界万物的最高本原,派生、滋养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25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无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道路,即自然法则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凭这个古来的“道”,就可以体验现在的一切,知道古来事物的开端,这就是“道”的规律。 无→有→无 反者道之动。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柔弱胜刚强。 弱者道之用。 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6章) 3.“道”:万象万物之命名者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万物之宗 “道”是虚空的,但作用却无穷无尽,道太深太玄了,它是万物的宗主。(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 总之,“道”是宇宙之初的浑沌,是宇宙之中惟一的真实存在,是宇宙万物的统一本原。 五、人生之“道” 虚静无为,恬澹平和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5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10章) 不失其所者久。(33章) 恬澹平和的心理境界 清净澄澈的生理境界 虚明纯净的人生境界 六、社会之“道” 社会动荡的原因:有为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75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章) 社会理想:无 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37章) “无为而治”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72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章) 返本复初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

文档评论(0)

文彩飞扬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