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上)(中)(下)-蘇元良口述.docVIP

台灣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上)(中)(下)-蘇元良口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灣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上)/(中)/(下) - 蘇元良 口述 台灣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上) 2008/01/02 很多人都說台灣的製造業毛利率不到4%,非常悲哀,我就是屬於那種「每天拼來拼去,毛利率不到4%」的人,我記得,英業達董事長葉國一先生曾經開玩笑說:「我們這個產業,是個『茅山道士』的產業」,聽起來好像武俠小說,但不是真正的茅山道士,而是「毛利率3到4」,我們就是在這個產業中每天拼搏。 我今天想要用一個比較個人的觀點,不是經濟學者,沒有可靠的數據,今天用到的數字大都是我私人揣測出來的,也不是政治人物,沒有很多口號,而是用台灣製造業從業人員的身分來談,以一個比較寬廣的視野來看台灣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 今天早上,在我來的路上,打開早報看到報紙的社論標題是「西進是對還是錯?」,「產業西進是不是造成創意研發無法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原因?」。事實上,這幾年來我們幾乎天天都在思考這個題目,很多法人來訪問我們時,也都一直在問這些問題,天天都在想:「製造業該何去何從?」。今天我想用一個有血有肉、有痛苦的角度,來與各位分享我對台灣製造業的觀察。 現在,我們每天聽到的產業策略就是「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或是反過來變成「有效開放,積極管理」,不曉得是否還有其他組合,或是我們談西進、鎖國、三通、創新、研發、品牌、全球化、營運中心、兩兆雙星,但我們有沒有辦法承受這些強力的藥劑在身上,我們有沒有實力按照這些偉大的口號走上一個榮景與未來,我想,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台灣製造業版圖最大特色---自己人拼自己人 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台灣製造業版圖看起,這是台灣的主體產業,我們大都是OEM/ODM,我們有很多大型代工製造業者,5年前我可能會講成鴻海、廣達、仁寶,但現在的狀況是泛鴻海、泛廣達、泛仁寶,其中包括很多企業分支、上下游整合的布局等。這些公司雖然各自有不同的領域、也都需要深淺不同的技術支持,但卻都還是在做代工製造,營運模式也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些代工製造業者帶動了很多元件業者,這些元件供應商就是提供元件給這些代工製造商,台灣也有一些元件業者很爭氣,可以直接把元件賣給歐美大公司。 光看這樣的版圖,你有什麼感覺呢?到底有什麼特色呢?很大一個特色就是在這個版圖裏,我們都是在與自己競爭。 台灣有18項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就以我個人比較熟悉的NB產業來看,台灣2006年NB產量佔全球市場82%,我想2007年一定會到90%以上,但不是廣達與仁寶競爭,就是仁寶與英業達競爭、英業達再去與緯創競爭,幾乎都是台灣廠商自己在競爭。雖然帶動的產值非常大,在這樣的競爭條件下,很多公司投入很多錢去做研發;大家都知道施振榮先生提出微笑曲線的理論,微笑曲線兩端的品牌與研發的附加價值都非常高,比我們做製造高出很多,但我們競爭的結果是,很多廠商花了很多錢去做研發、去改善製程、去提升品質,然而結果只是讓你有更多機會去拿到單子,價格卻還是一樣差,差別只在於誰能拿到訂單。 所以對台灣製造業而言,施先生描述的微笑曲線其實是嘴巴歪一邊的微笑曲線,因為研發產生的價值只是能讓你拿到訂單,並無法產生高附加價值,所以研發那一邊的嘴角翹不了多高。ODM與OEM的差別,只是在客戶面前證明我們能做更好的東西,但也只是為了要拿到單子而已,ODM的「D」是小寫的「d」,還不是大寫的「D」。台灣廠商努力投入研發,只是成為拿到訂單的工具。 ? 30年時空背景已迥異 台灣卻仍死守一畝田? 台灣代工製造業的版圖很大,究竟是在怎樣的時空條件下,台灣才形成了這樣的局面?這是30、40年前,由政府與產業界共同走出來的路,是在相對人才、技術、及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共同走出來的一條路。現在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現在的人才、技術、與可運用的資源比30年前多出非常多,時空條件已完全不同,可是為什麼我們還是守著這一畝三分田捨不得放棄。 單以鴻海來看,5、6年前,可能沒有人覺得它有多大,30年前,它可能還在三重騎腳踏車,根本感受不到它的氣勢。30年前台灣對國外產業、技術是很陌生的,30年前的留學生也才剛到美國展開求學生涯,有產業經驗的人才並不多,不像現在,很多擁有國外產業經驗的人才回到台灣,帶動這些IC設計、帶動很多技術的開發,而30年前台灣產業與國外交流的機會也很少,不像現在每天絡繹於途、每天都在國外飛來飛去。 以NB來看,最早期台灣廠商就是代工製造,客人設計好交給台灣製造,就是EMS型態的生意,後來變成ODM,就是由台灣廠商設計生產;而現在,台灣廠商是連市場行銷都一手包,戴爾(Dell)、惠普(HP)就是來看明年我們可以提供什麼產品、能夠做什麼產品,以前是開規格給台灣做,因為他們了解市場,所以開好規格給台灣廠商做,但現在卻是都交給台灣廠商一手做到完。所以,我們對市場的了解,也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