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与生态美学对话之可能性论证.kdh.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 年第 1 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No.1.2012 第 28 卷 (137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ol.28 No.137 山水诗与生态美学对话之可能性论证 顿德华 (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松阳 323400) 摘 要:山水诗同生态美学对话并非不可能,它们拥有同一的绿色思维和精神品格,文章从生 态审美观的相通性、生态价值观的同一性、生态伦理观的契合性三个方面解析二者对话的可能性, 并力图作一初步论述。 关键词:山水诗;生态审美;生态价值;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2)01-0088-04 山水诗同中国其他古代文化一样,真实地呈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际遇,里面既包括了“体 证生生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态审美观念,也包括了“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价值观念,还包括了 “亲亲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念。山水诗蕴含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同生态美学的 精神旨趣是同一的,它们共同的绿色思维和精神品格构成了它们之间交流对话的平台。 一、天人合一:生态审美观的相通性 佘正荣曾在《生态智慧论》中这样说:“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也是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 处之大美。人对这种大美的体验,必须由主体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及和谐的情景中去,与生命整体打 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以达到“物我合一”的崇高境界。体验和欣赏生态美要 求不以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而是以个人的宽广胸怀去包融自然之美,这是对净化灵魂和丰满品格的高尚要 求,也是我国古代许多贤人志士的崇高生活方向。”[1](266)在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中,很多都处在山水多情, 鸟兽善心的自然与人高度融洽中,很多有着“人处闲静,水流花开”的境界,在这样的生态境界中,自然 [2](280) 总是具有人的情感态度。“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自然同人同欢笑,自然而然体现人与自然相合的感情意味,在他们眼中,自然山水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美, 更是同诗人人格一致的内在美。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人,正是用这种生态的、审美的态度建立融洽和谐的天 人关系,才使诗人栖身林泉,在山水美的境界中真正体味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自由美妙的情境。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对自然的审美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一直采取一种“比德”的观念来对待, 把自然美同人的精神道德联系起来,直到魏晋这个“人的觉醒”的时代,人对山水的认知角色才不再是认 知主体而是审美体验的主体,这正如徐复观所言:“主要是以山水为审美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 [3](19) 追寻者的美的要求。” 也正是由于对自然采用审美的态度,才让诗人在观赏自然风光而使人精神得到安 慰,实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艺术生态生境。 自然不仅是人类生活资源的提供者,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著名学者郎吉弩斯就说:“从生 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 [4](49) 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 这从一个角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实际上,山水诗人能在山水美 的境界中留连往返,能在山水中得到心灵的解放,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亲和关系最好的体现。 收稿日期:2011-11-18 作者简介:顿德华(1982-),男,湖北建始人,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中文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生态美学。 -88-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生态美学要求人对世界采取一种“亲和”的态 55 亿公顷,1975 年减少至 26 亿公顷,且分布不均。 度和价值观,用王德胜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与世界 仅在

文档评论(0)

I LOVE 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