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奥运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pdf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奥运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语篇世界呈现多模态的趋势。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把对语言的社会符号性的研究转移到图像、声 音、颜色等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图像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儿 童文学、学校教材中的大量使用,使得人们无法忽略多模态话语。韩礼德认为语 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系统,它具有表达其他符号系统的能力,是把各种意义 系统综合起来的工具。克瑞斯和凡勒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出发,他们认为所有 的模态 (视觉的、听觉的、动作的),像语言一样,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形成社会资 源的模态,所以符号资源都具有社会意义。在将视觉图像也看作社会符号的前提 下,克瑞斯和和凡勒文 (1996)将韩礼德系统功能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延伸到视 觉形象,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 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今世界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 徽是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徽记,也是 视觉形象设计的核心。作为奥运视觉系 统的奥运会徽,蕴涵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社会人文环境、设计趋势、艺术风 格的 中反映,并且伴随着奥运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会 徽语篇由图像,文字和颜色等符号资源组成,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 本文选取历届夏季奥运会会徽(共21 个)作为分析对象,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将 理论研究与语料分析结合起来。运用视觉语法,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 义三大元功能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准确得理解奥运会会徽的 深刻精神内涵及不同模态作为社会符号是如何共同构成意义的,同时能够为读者 理解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奥运会徽;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 1 Abstract As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people s text world has presented a multimodal trend. Since 1990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transferred their research core on language as a social sign to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advent of image time, especially images widely used in media, pedagogical aspects, children literature, and school texts and so on, make us not ignore multimodal discourse. According to Halliday (1978), language is a kind of special social semiotic system and has the capacity to express other semiotic systems. It is the instrument to synthesize all kinds of meaning syst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miotics, Kress and van Leeuwen believe that all modalities (visual, auditory, actional), like language, form modality of social resource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So, all semiotic resources have social meaning. On the condition that language is also a kind of social semiotic resource, Kress and van Leeuwen (1996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