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南北朝正史、別史、古史類史籍考》
第一章
第一節、序言
清代,稽考典籍者甚多,有通考歷代諸書者,如朱彝尊之 《經義考》、謝啟
昆之 《小學考》、沈廷芳之《續經義考》,與翁方綱之《經義考補正》等皆是。然
通考史籍者,則殊為罕見。乾隆年間,章學誠作 《史籍考》,惜其書未成,稿亦
不存。而道光時許瀚修章氏 《史籍考》、光緒初余苹皋撰《史書綱領》,然皆不見
傳本。今僅得章宗源、姚振宗等一二家可謂斷代史書之考錄。時至近世,謝國楨
之 《晚明史籍考》、《清開國史料考》、《晚明流寇史籍考》、《清初三藩史籍考》,
朱希祖之 《蕭梁舊史考》、《西夏史籍考》,劉兆祐師仲豫之 《宋史藝文志史部佚
籍考》、廖吉郎之《兩晉史部遺籍考》、《南北朝史部遺籍考》等相繼行世,皆有
裨史部載籍之研究 。
南北朝史籍之探究,前人雖已有研究 ,但仍有不足。南北朝一代 ,史家嘗謂
之亂世,兵馬倥傯,倫常顛覆,其間起於劉裕篡東晉建宋 ,訖於隋師滅陳,計年
一百六十有九。斯時,朝代頻於更迭,群雄窮於逐鹿,政途險惡,兵事嚴峻,或
有留心典籍者,或有敕造著作者,凡所執筆皆難免兵燹 ,故其典籍考錄之必要,
實不待言。歷朝史家雖有用力,汗青相繼,踵成諸代大典,然以藝文所匯於志者,
則盡全無。魏徵承唐家之旨,參錄草創,援引相證 ,以成《隋書》,而於〈經籍
志〉,方能一覽前朝諸作。然一百六十餘春秋之期,出於注疏經典者,或旁徵博
引,或考校異同;出於紀錄傳世者,或繼往開來,或自成一格;出於沉吟心得者,
或感時傷懷 ,或高談闊論;出於搜羅佳作者,或綜覽一代,或取諸相類。則百餘
春秋所論著,不可謂無多,蓋非太宗一朝可盡考。後世遂以遺闕不少 ,而補經籍
1
者甚眾 。如清代有張鵬一撰《隋書經籍志補》、徐崇撰《補南北史藝文志》等諸
家,近年亦有李雲光作〈補梁書藝文志〉、楊壽彭作〈補陳書藝文志〉、蒙傳銘作
〈補北齊書藝文志〉、賴炎元作〈補魏書藝文志〉、王忠林作〈補周書藝文志〉等
諸篇。然所類所考,或有不盡周密處。於後雖有楊家駱續四庫全書之《南北朝遺
籍輯存》、廖吉郎《南北朝史部遺籍考》均致力於今存遺籍之考索 ,然於佚籍則
無所論述 。
今以《南北朝正史、別史、古史類史籍考》為題,以《隋書‧經籍志》為綱,
去其劉宋前、隋一統後諸書,以期斷代更為精準。並參照兩《唐書》諸史志,輔
以章宗源、姚振宗之考述,劉知幾之史評,歷代公私藏書目錄與各補志之作以考
證之。芻見所及蓋有三,一曰辨南北朝人所撰正史、別史、古史各書存、殘、輯 、
佚之情形:凡撰於南北朝之正史、別史、古史者共八十八部。存者,正史五部,
古史二部;殘者,正史二部;輯者,正史一部,別史九部,古史十八部;佚者,
正史二十一部,別史十七部,古史十三部。二曰考南北朝人所撰正史、別史、古
史之目錄:或書名,或卷數,或撰人,凡此皆逐條考訂之。三曰探究各書撰著之
緣由及其內容,以略知原書之概況。以上三端,蓋舉其大要言之,其詳俱見本文。
蒭蕘之見,竊不敢謂有功於學林;而南北朝人所著述正史、別史、古史有關
之著作,或可就此略知一二。惟自揆才智駑下,疏漏不免,博學君子,幸垂教焉。
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呂冠伯序於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
第二節、凡例
一、本文所考訂之史籍,以著作於劉裕篡東晉建宋 (420 年),至隋朝滅陳 (589
年)為範圍。在此期間所著述正史、別史與古史有關者皆考錄之,其分類約如《隋
書‧經籍志》,而有其未著錄者,則以體裁紀傳,皆擬班馬之準,或為之作注者,
入於正史類;以處上不至於正史,下不至於雜史,乃官撰及原本正史重為整齊,
關係一朝大政者,入於別史類;以體歸編年,名之春秋,或稱紀、略、典、志者,
入於古史類。起居注雖亦為編年體,於《隋書‧經籍志》實另立一類,故不予另
述。
二、本文所據,以《隋書‧經籍志》所著錄者為主 ,旁徵南梁沈約《宋史》、南
梁蕭子顯《南齊書》、唐姚思廉《梁書》與《陳書》、北齊魏收《魏書》、唐李百
藥《北齊書》、唐令狐德棻等 《周書》、唐魏徵《隋書》、唐李延壽《南史》與《北
史》等歷代史志併人物傳記為參酌,輔以私家書目、輯錄、考述與筆記,勒成南
北朝正史、別史與古史之目錄。
三、本文所考諸書分為完存、殘存、輯本、亡佚四類。將南北朝正史、別史、古
史類史籍分此四類考述 。
四、本文所考諸書次序,以其書記述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