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隐语文学论.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仅供学术交流参考用)

引 言 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一些文学作品来表达我们游戏的心态和含蓄的语意,汉魏 六朝的隐语文学正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和表现。尽管隐语文学是人们的生活所需, 自有其价值和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长期受到学界的冷落。在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之前,即使有文学史论著涉及到隐语文学,亦属一鳞半爪。胡适《白话文 学史》、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对其保持的源自民间的通俗风格给予了肯定。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在总结南朝文学的得失时把隐语文学与诙谐文学并举,认 为是世风淋漓,作者轻薄所致。此后几十年,这方面的论述可谓付诸阙如。直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一问题开始得到一些学者重视。王运熙先生发表了《汉 1 魏六朝四言体通俗韵文》等文章,对汉魏六朝隐语文学中的部分作品作了梳理, 指出了它们的艺术特色及在文学发展中的价值意义,此后,有关隐语文学的研究 逐渐有了一些成果,但也多是以单篇论文形式对先秦阶段进行研究,涉及到汉魏 六朝的,多是以诙谐文学研究为主,或者略述隐语文学,或者把隐语文学作品都 纳入诙谐文学的范围。 有鉴于此,本文以汉魏六朝的隐语文学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相关文献资 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这类作品作一个整体、系统的观照,力求揭示其本质, 显示其特征,勾勒其流变,分析其成因,尽可能展现出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面貌。 1 见《当代学者自选文库·王运熙卷》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12 版 P73 第一章 隐语文学概念的提出 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篇中专门提到“隐”这一文体,称“隐”就是 1 “隐语”,并给其下定义为“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 ,即用隐约的语言暗示 某种意义,用曲折的譬喻来暗指某一事物。刘勰的这个提法让我们至少明确,在 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隐语,并且它有着自己独立的文 体地位。但是,刘勰给隐语下的这个不确定性很强的定义,却带来了学术界对“隐 语”的诸多理解,大致有下列几种: 1、 缪俊杰认为“谐隐”当是讽刺文学,并说《诗经》中已经有不少讽刺 作品,而刘勰只是在《谐隐》篇中建立了讽刺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 2 讽刺文学的显著特征是一要语言幽默,引人发笑;二要有益于劝戒 。 2、 游国恩以为“其无‘隐’之名,而有‘隐’之实者殆难偏举。 乃至庄周之寓言,屈原之《离骚》,荀卿之《赋》篇,下逮图谶歌括, 童谣谜语,皆其流也。而我国文学中所谓比兴,所谓寄托,所谓婉而 多讽,其树义陈辞莫不以‘隐’为之体。‘隐’之时义大矣哉!昔刘 3 。” 彦和已尝言之,而未有尽;故复考论之如此 3、 朱光潜、詹瑛、钱南扬、王运熙等认为“隐”即是“谜”,二者原是 一件东西,不过古今名称不同,可能是因为汉以前书上还未出现“谜” 字,而魏代以后,谜语在文人中已经相当流行。 4、 陈望道则认为“现今许多人都把叟词、隐语与所谓谜语混同。但是‘谜 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重在斗智,而叟词隐语却重在斗趣或 暗示,中间略有分别;我们或许可以说谜语是从叟词化出来的,但不 4 能把叟词、谜语混看为一件东西。” 综观这些观点,各有其侧重。观点 1侧重于隐语的功能,认为隐语中有讽刺 的内容,它的主要功用就是劝诫讽刺。因此,隐语文学当是讽刺文学。确实,从 刘勰所举的隐语的例子看,有不少隐语表现了劝诫讽刺的内容和作用。但是,我 们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讽刺文学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