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黄牛文化之刍议
杨东方,马增云,姚德保,胡广安
(南阳市黄牛产业协会,河南南阳 473000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黄牛文化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
过对黄牛渊源的追踪及其历史性的贡献,追溯其所发生的文化现象,以期在弘扬黄牛文化,
彰显民族精神方面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1 黄牛渊源
1.1 黄牛毛色考略
“黄牛”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礼记·檀弓上》记有:夏尚(爱好)黑,牲
用玄(黑);殷尚白,牲用翰;周尚赤,牲用骍(红)。这是夏、商、周,对祭祀用牲的毛色
要求。这里的“周尚赤”的“赤”字,就是红色,比较接近“黄”、“米黄”、“红黄”色。《诗
经·无羊》有“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的诗句。这里的“犉”字是指雄壮的黑唇黄牛。说
明在春秋时期牛群以黄色为主。南宋徐霆出使塞北归来,在《黑鞑事略》中写道:“见草地
之牛纯是黄色,甚大„„。”至今蒙古牛确实以黄色为主。清代张宗法《三农纪》云:“北人
呼 牛为黄牛,黄者言可祀地也。”解放后 1959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成立了中国唯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黄牛研究所》专门从事中国黄牛研究工作。及至当前,
在我国广大地区仍然饲养着体型与黄牛基本相同而毛色却是白色(或草白色)、黑色和“杂
毛青”的黄牛。只是数量居少不占主流而已。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牛的毛色有不同的辟好。根据现代的遗传学理论,
牛的毛色属于表型性状。在一般情况下黄毛色与其他毛色相对而言,属隐性遗传。决定黄毛
色或类似的毛色其基因是同质的结合,黄毛色就能遗传下来;如果是异质结合或受其他显性
基因影响,就会出现其他毛色。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一般认为,除了水牛、牦牛、奶牛以及引进外来牛种以外,统称黄牛。
其实广义的“黄牛文化”和“黄牛精神”应含各类牛属。
1.2 黄牛渊源
黄牛的祖先是野牛。经古生物学家,对上新世到更新世约530~160 万年前的地层里发
现的化石的鉴定认为:在黄河流域、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的原始牛既野牛,就是我国家牛的
直系祖先。及至1977 年6 月由贾兰坡、强振标发表在《文物》杂志上的《河南省淅川县下
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一文:从发掘的牛骨来看,在仰韶文化中期,河南省淅川县已有家养
的黄牛。说明在距今6000~10000 年前我国已有家养黄牛。
《淮南子·本经训》有“拘兽以为畜”的记载。这不仅有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所证实,
更有甲骨文加以印证。
1.3 甲骨文与黄牛文化
- 1 -
现已发现的甲骨文片,有 10 多万是牛骨,而龟甲只占 5%左右,这是黄牛对文化的直
接贡献。以后遂为竹简和纸帛所代替。
甲骨文的卜辞记述了野牛变家畜的过程。这是记述畜牧业的最早文字记载。
先民发现有牛这种动物,甲骨文就用 “ ”可在甲骨上来表示;发现有牴人的牛,叫
做“牛触人”,就用“ ”“ ”,表示,像是在牛角上加梏。《说文》告字下云:“牛触人,
角著横木,所以告人也。”这种横木又称为“衡”。
为了记述将野生动物,如野牛是经栓系、圈养、驯化为家畜这一过程,这个“畜”字就
用“ ”来表示。(见《殷墟粹编》1511)郭沫若解:“乃从幺从囿,明是养畜义,盖谓系
牛马于囿也,字变为畜。”“幺”为绳索纠结的象形,又为幼小解释。义为幼小的野生动物经
绳索拘系或圈束驯养为家畜。
甲骨文中还有“ ”字,从 ,从册、从系, 乃有角动物,可能是野生的犀牛之
类的动物,“册”与“ ”均表示拘系圈禁之。这是驯兽在甲骨文中的生动反映。
甲骨文中为了区别不同的圈养家畜,就用“ ”、“ ”、“ ”、“ ”分别表示
“牢”(圈)、牛、羊、马圈。而猪圈作“ ”或“ ”。这表明猪圈比牛羊马更早、更完
善。畜圈的出现标志着对家畜的饲养、育肥和使役技术的发生和发展。
甲骨文中还有“牧”字,从牛从文,其形如“ ”、“ ”,形象地表现了先民手执木
鞭,放牧牛羊的情景。
甲骨文中的畜、牧和 三字不同的结构形象,明确传递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一是反映了家畜是有野生动物在幼小时候经过栓系或圈禁驯化为家畜。二是经过驯养的
牛(或其他家畜)进入到“能放能收”的放牧阶段——畜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
段。三是反映了文字形成的时代(商代)及其以前的一些情况。如:“牧( )字的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工技能鉴定实操题库(高级工).pdf
- GB/T38058-2024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试验方法.pptx VIP
- 公园绿化养护管理制度 .pdf VIP
- 2025甘肃甘南州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招聘45人笔试备考试题有答案详解.docx VIP
- 2023-2024学年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doc VIP
- 最新公务员面试试题经典题及答案.docx VIP
- 长恨歌意象研讨分析.pdf VIP
- 2025甘肃张掖市专业化管理村党组织书记招聘32人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docx VIP
- QSR质量手册(超详模板).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