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寻根考辨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关村寻根考辨录 樊洪业 时下的中关村,正在涌动着一股寻根热。 7月23日,《北京晚报》报道:郑胜利等11位政协委员“向各界发出呼吁,尽快为名噪世界的中关村寻找原址、正名立碑”。其建议甚善。 五天之后的7月28日,《北京晚报》即以《中关村村址找到了》为题,称“综合多方线索,历史上中关村的大致位置在北大中关园二三公寓,海淀区中关村二小和科学院第一幼儿园一带”。其结论很值得商榷。 笔者系中关村里一“村民”,对村史亦关注有年,是以为文讨论。 近十余年的资料线索 1965年夏,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所工作。赴京前的暑假期间,收到了由接收单位发出的报到通知书,那报到的去处是“中关村”。父亲见了很纳闷:儿子去京城的中国科学院工作,怎么反倒下了农村? 来到北京,按通知书上的提示,我从火车站乘3路无轨电车到西直门,再转32路公共汽车到中关村。与3路无轨电车沿街的一路繁华相比,32路两侧有相当的反差,车窗前不断闪过的多是“村”景。直到下车,当步入那条十分壮观的林荫大道,两侧楼房尽收眼底时,才发现这是一座城,只是它的大号叫“中关村”。 进村后的许多年里,我经常好奇地向“老”同志询问中关村的来历,所得到的回答,多是十分简单和万分不肯定的传闻。 带着猜谜的困惑和期待,当八十年代我转向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时,也就稍带着注意搜集一些与中关村历史有关的资料。 1987年4月13日的《北京晚报》,在“谈北京”专栏中,刊有丘宝剑的短文《中关村原叫中官屯》,谓此地原叫“中官屯”, 中国科学院单位进驻以后称“中关村”。 除丘氏文章外,近十余年所见与中关村起源有关的资料,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由有关部门出面组织集体编写的工具书类出版物。下按时序列出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和与本论题相关的内容简介。 1.《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5月。书中编绘有“民国北平市郊五区、郊六区(1947年)”地图,图中在海淀镇、成府村和保福寺“三角”之间绘有“中关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91年4月。书中列“中关村”条,释文谓中关村“在海淀区东南部。泛指海淀路东及中关村路两侧地区。原为农地,有小村名中官村,后讹为中关村。” 3.《海淀区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992年9月。书中在“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条下,写有“关于中关村的名称来历,一说:清代某中官(宫内官僚,即太监)于此置立庄田,故名中官村,后谐音更今名。另一说:原名‘中官坟’。‘中官’是太监的意思,因该地葬有不少太监,故名。后来区域内居民人数增多,形成小村,人们忌讳‘坟’而改称村并讹为中关村。至清末,‘中关村’这个地名就已广为流传了。” 4.《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书中有“中关村路”条,释文谓“中关村一带原为荒地,坟场,菜园……所以称中官村,是因为这里旧时有太监坟地。” 第二类是在报纸和书刊的个人文章中述及中关村的起源。 1.《电子一条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收于《希望的火光》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是一篇论文,文中称现在的电子一条街“这个通道,历史上是从城里到海淀镇的通道”,清代的皇宫贵族“就是经过这个通道,从城里的皇宫到皇家园林去的。因此中关村的这一条街,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明,也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苦难历史的见证。” 2.《天清气清科学城》,刊于1989年9月26日《北京青年报》。是一篇报道,文中引述“在中关村街道干了几十年居委会工作的赵老太太”的一段话:“刚解放那会儿,咱中关村地面只有20来户人家,四周是杂草丛生的荒野,西北角是一大片乱坟岗子”。 3.《从中官屯到科学城》, 刊于1989年10月2日《科技日报》。文中称“中关村本名叫做‘中官屯’。‘中官’为古时太监的别称。这里原本为太监的墓地,一片斜阳枯树绕暮鸦的坟场,孤寂冷寞中散落着几户看坟人家。直至1949年,这里依然是空旷荒凉。不过也有靠拉骆驼或泥瓦匠为生的几户人家,被称做‘穷八家’,在这片穷苦的土地上挣扎、劳作……” 4. 《“中关村”原为“中官村”》,刊于1993年1月3日《科技日报》。文中谓中国古代朝中官员分为“中朝官”和“外朝官”,“海淀镇的官邸和园林,大多系中朝官员所建。据调查,海淀镇东部的中关村左近,解放前很荒凉,坟地垒垒,暮鸦飞鸣,所葬之人多系海淀镇的中朝之官、尤以中官太监墓地为多,成为此地的一大特色,故而后人将此地命名为中官村,意为埋葬太监等中官的地下村落。” 5. 《也谈中关村》,刊于1993年2月21日《科技日报》。文中提出中关村原名“中官屯”,“宫中内官、中官住过的‘中官屯’由于房子年久失修而废圮,附近墓坟乱埋,较为荒寂。但其名尚存,路口的小铺墙上仍标有‘中官屯’三字。”(文中间接引述了丘宝剑所述的具体情节)。 总体来说,上述书籍或文章,

文档评论(0)

文档专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