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三维刺状结构纤维的制备与形貌控制.docVIP

微纳米三维刺状结构纤维的制备与形貌控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纳米三维刺状结构纤维的制备与形貌控制 孟凡彬,詹迎青,刘孝波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4 [1-4]。一般静电纺丝制得的纳米纤维是无序排布的直线形。结合静电纺丝法和后处理的手段制备具有特殊形貌且结构可控的微纳米纤维,近几年引起广泛关注。通过适当的后处理,使纤维表面功能化,可以广泛的应用在微电子器件、高级光学元 件、吸附过滤材料、药物传输和生物医用等领域[5-6]。由于酞菁合物通过超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的柱状结构FePc)为原料,结合静电纺丝和水处理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刺状结构的三维微/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制备的复合纤维,通过水处理后,酞菁铁能够发生自组装并在聚芳醚腈纤维表面形成刺状结构。 实验部分: 在三口烧瓶中,加入计量的聚芳醚腈(实验室自制),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加热搅拌使聚芳醚腈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计量的酞菁铁(实验室自制)搅拌使二者混合均匀。制成纺丝前躯体进行静电纺丝。调节电压在 25 kV, 流速为1ml/min, 喷丝头到接收板的距离为 12 cm。将制备出的纤维膜浸泡入去离子水中进行后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4 h,8 h,12 h,然后将膜放入真空干燥箱,在 100 ℃ 下真空干燥。同时,制备了纯的聚芳醚腈纳米纤维作为对比样品。 结果与讨论 1.聚芳醚腈/酞菁铁复合纤维的形貌分析 Fig 1. SEM images of electrospun PEN nanofibers (a, b); PEN/FePc micro/nano fibers (c, d). 2.聚芳醚腈、酞菁铁的物理性能 Table 1.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s Surface tension [mN﹒m-1 Viscositya) [PaS] PEN 37.96 1.17 FePc 51.37 0.022 a) Shear rate is about 1.5 S 3.聚芳醚腈/酞菁铁刺状纤维的形貌分析 Fig.2 SEM of PEN/FePc thorns-like fiber afte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at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 (a, b) 4 h, (c, d) 8 h and (e, f) 12 h. 结论: (1)通过Figure 1可以看出,与纯聚芳醚腈纤维相比,聚芳醚腈/酞菁铁复合纤维的直径变大,且纤维表面变得粗糙。从Figure 1d 中可以看出,有许多球状颗粒或者结块出现在纤维表面。在混合溶液中,小分子的酞菁铁具有较小的黏度,因此流动性较强,在静电纺丝中,随着溶剂的挥发,能够克服混合溶液的黏度束缚而迁移到纤维的表面发生物相分离[9]。而酞菁铁在纤维表面以球状颗粒的形态出现,是由于酞菁铁的表面张力比较大,能够促使酞菁铁分子形成球状[10]。 (2)纺丝后的无纺布膜中残有未挥发的溶剂,浸入水中后,由于存在巨大的浓度梯度差,发生溶剂置换,增加了酞菁铁的流动性,大部分酞菁铁迁移到表面形成芯鞘状。随着水处理时间的增加,鞘状酞菁铁逐渐变为刺状结构,并且刺的长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变长。这主要是由于纤维表面的酞菁铁发生自组装,形成棒状结构。而在溶剂置换过程中,强烈的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诱导酞菁铁发生自组装。 (3)这种独特的刺状结构纤维与普通的无纺布纤维相比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首先,纤维表面的刺能提供高得多的比表面积。因为刺状酞菁铁垂直于二位的聚芳醚腈纤维,呈现三维结构。形成的“刺”能够作为间隔点,增加纤维间的孔隙率,调节“刺”的长度来控制孔隙率,能够作为过滤材料应用。其次,作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表面的“刺”能够限制基体树脂分子的移动从而增强界面粘附力。此外,酞菁类化合物作为一种优良的功能材料, 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质、 催化活性、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作为无纺布纤维能够拓展其在催化化学、光化学、 电化学、 非线性光学、 晶体化学、 超导物理学和医学等学科前沿领域的应用。相信静电纺丝技术能够为自组装纳米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Li D, Xia YN. Adv. Mater. 2004, 16: 1151-1170. [2] Edwards M D, Mitchell G R, Mohan S D, Olley R H. Eur. Polym. J. 2010, 46: 1175-1183. [3] Wang X Y, Drew C, Lee S H, Senecal K J, Kumar J, Sarnuelson L A. Nano. Lett. 2002, 2: 1273-1275. [4] Chew S Y, Wen J, Yim E K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