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繁殖特征及其与入侵性关系.pdfVIP

菊科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繁殖特征及其与入侵性关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学报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9, 44 (6): 656665, w w w .chinbullbotany .com doi: 10.3969/j .issn.1674-3466.2009.06.002 .研究报告. 菊科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繁殖特征及其与入侵性的关系 1, 2 1 1* 郝建华 , 刘倩倩 , 强胜 1 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南京 2 10095; 2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常熟2 15500 摘要 三叶鬼针草(Bi den s pi losa)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菊科入侵植物。通过实验观察和人工控制套袋等方法, 对其花序开花动 态、花粉胚珠比( P/ O) 、自交亲和性、花粉活力、访花昆虫和种子 (瘦果) 的萌发率等与繁殖相关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 这些繁殖特征与入侵性的关系。三叶鬼针草在10 -11月开花, 单个花序的花期约为5-6天。每小花的花柱基部有圆筒状的蜜 腺环绕。单个花序内可自交亲和, 自交结实率和花粉活力均较高, 其P/ O值为1 7 54 .1 2±2 9 .8 7 。主要访花者为灰蝶科 (Lycaen idae )、粉蝶科(Pieridae)和茧蜂科(Bra conida e) 昆虫。三叶鬼针草所具有的灵活交配机制是其入侵成功的重要因素。 此外, 三叶鬼针草结实量大、种子产生迅速且适于传播, 以及种子萌发范围广和短期快速萌发等特性也增强了其入侵性。 关键词 菊科, 三叶鬼针草, 繁育系统, 入侵性, 繁殖特征 郝建华, 刘倩倩, 强胜 (2009). 菊科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繁殖特征及其与入侵性的关系. 植物学报 44 , 656665 . 生物入侵是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最重要的全球 的重要因素(W illiamson and Fitt er, 1996 ; Rambuda 性问题之一, 它不仅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 and Johns on, 2004; van Kleunen and Johns on, 2007; 因之一, 而且也威胁着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van K leunen et al. , 2008)。但是, 也有些强入侵性的 (刘建, 2005)j。繁殖是入侵种群建群时面临的根本 种为自交不亲和(S un and Ritland, 1998; Sut herland, 挑战, 因而, 与繁殖有关的特征直接影响到归化和入 2004; Brennan et al., 2005; Hong et al., 2007 ; Lafuma 侵的成功 (Pys ek and Ric hardson, 2007)。有研究者 and Maurice , 2007 ; Friedman and Barrett , 2008)。同 认为, 入侵植物的繁殖能力与入侵能力呈正相关(Ba- 属物种之间的比较研究表明, 结实性、有效地扩散模 rret , 1983; 徐汝梅和叶万辉, 2003)。 式、萌发能力以及幼苗延存和建群能力等繁殖特征, 尽管一些与繁殖相关的特征明显地与植物入侵 是促进植物入侵性的因素。而另一些繁殖特征, 如花 种的繁盛和扩散相关(Hay es and Barry , 2008), 但与 粉质量、传粉媒介、繁殖成熟期( 生殖所需时间长 入侵相关的特定繁殖特征的信息非常有限( Py s e k 短) 、繁殖体大小和种子散播的方式等, 与入侵性的 and Richardson, 2007; van K leunen et al. , 2008)。例 关系还不明确(Pysek and Richardson, 2007) 。 如, 对2个大种类样本的分析发现, 在繁育系统方面, 菊科不仅是双子叶植物中最大和引种最成功的 外来种与本地种相比, 两性花比单性花更常见(Baker, 科之一, 而且也是入侵种类最多的类群之一(W u and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