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金融思想发展中的三大流派和三大主题
朱华雄 宋丽智
[摘 要]:民国时期的金融思想十分丰富和庞杂,但是其发展线索还是非常清晰的。从类别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流派,即中国传统金融思想、西方金融理论和马克思主义金融学说。这三大流派在研究的视野、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认识的层次上存在差异,因此,三大流派学术地位和发展趋势也不同。此外,从内容来考察,民国时期金融思想在不同时期存在着相对集中的主题。纵观整个民国时期金融思想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民国时期的金融思想主要围绕三大主题而展开的:金属本位制、纸币制度、反通货膨胀。
[关键词]:民国时期 金融思想 流派 主题
[作者简介]朱华雄(1967-),男,湖北宜昌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
授,硕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zhx2000@
027 宋丽智(1978-),女,湖北十堰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的时期,内有新旧政治体制(君主制与资产阶级共和制)、新旧军事派别(大大小小的新旧军阀)以及新旧思想(传统的纲常伦理与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矛盾,外有东西文化(西学东渐)、强敌入侵(日本的侵略)的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激起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豪情,他们以庄重的责任感和学术良知,以自己所从事的学术事业来救国救民,从而导致学术主体理性的极度张扬,开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时期。就民国金融思想而论,学者们以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来研究中国和世界的货币金融理论,围绕着如何建立一个独立的有利于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无论是研究视野,还是研究的深度,民国时期的金融思想都达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最高峰。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的障碍和民国时期史料整理的困难,民国金融思想的研究成为了中国金融思想史研究的“塌陷区”。直到近几年,民国金融思想的研究才开始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些专题性的研究成果。笔者在整理几年来所收集的史料和参阅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民国时期金融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谈一些粗略的看法。
一、民国时期金融思想的三大流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货币、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它有着丰富的内生的金融思想。但是,明中叶以后,中国传统的金融思想则开始了由盛而衰的转变。直到民国时期,中国的金融思想才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显著特点是著述兴盛、流派纷呈:既有中国古老货币金融观点的余音绕梁,又有西方最新学说的引进;既有最科学最激进的货币金融理论见解,又有异想天开、荒诞无稽的观点、主张。但是民国时期金融思想的基本流派可归结为三:中国传统的金融思想、西方金融理论、马克思主义金融学说。这三大流派既共生共存,又相互论争。由于三大流派在研究的视野、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认识的层次上存在差异,因而三大流派论争整合的结果也出现了差异:中国传统的金融思想日渐式微;西方的金融理论迅猛发展,而且,在民国时期,西方金融理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成为金融思想领域的显学;马克思主义金融学说也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其鲜明的批判方式而使马克思主义金融学说日渐兴盛。
1.中国传统的金融思想的式微
从公元前6世纪末单旗反对周景王铸大钱废轻钱的言论算起,直至近代始,均属中国传统金融思想。这两千多年内生的金融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直到明中叶以前,许多方面的认识和见解均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先秦《管子》的货币数量论、西汉贾谊的“法钱”概念、东晋鲁褒的货币拜物主义、北宋沈括的货币流通速度论、元代叶李的不兑换纸币条例等。但是中国传统金融思想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在纸币出现以前,人们议论比较多的问题:一是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以及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等货币金融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关于货币铸造权的归宿以及货币贬损的后果等金融实践问题。纸币产生以后,人们讨论的最多的问题则是纸币的发行准备、纸币的发行数量以及纸币流通的管理问题。到民国时期,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金融掠夺,中国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金融秩序混乱和金融动荡,特别是中国落后的货币制度既不能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又不能促进民族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而这些问题是中国传统金融思想没有论及的,也没有可以效法的成规。因此,中国传统金融思想所研究的问题由此慢慢淡出人们的研究视野,人们开始从西方的金融理论中寻找解决方案,并致力于货币制度的研究。中国传统金融思想只是在少数人的思想中还得到了反映,其中以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