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存圣道 华人开新章——评王爱平《印度尼西亚孔教研究》.pdfVIP

域外存圣道 华人开新章——评王爱平《印度尼西亚孔教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年 3月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March20l2 第 1期 Ove~easChineseHistoryStudies NO. 1 … 一一一… 、 ;书评 书介 i -t。ttlllIlIttI 域外存圣道 华人开新章 一 评王爱平 《印度尼西亚孔教研究》 李世伟 (东华大学 台湾文化系,台湾 新化) [中图分类号]D634.3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5162 (2012)O1—0070—05 20世纪80年代以降,大陆学界出现一股 “儒教”热潮 ,各种观点、立论纷然开展 ,相关的 著书立说与网站论战沸沸扬扬 ,极为热闹。儒教热潮的形成背景不纯然是一个单纯的学术课题 , 也意味着学术界对现实环境的焦虑。 “儒教”热潮的一个核心争议点在于 :传统的儒家究竟是否 为一宗教?这引来从宗教学、学术史、思想史上的各方争议 ,但这诸多争议却忽视了一个重要 的 历史事实:即不论儒家 (或儒学)本身可否称之为 “宗教”,至晚在 19世纪末 以来 ,中国及海 外华人世界早 已有许多人将儒家作宗教化的发展与改造 ,形成明确的宗教团体。 19世纪末华人儒教复兴热潮及研究课题 近代 “儒家宗教化”的发展 ,最受瞩 目者为康有为 、陈焕章等所倡议的 “孑L教会 ”,他们甚 至企望以孔教为 “国教 ”,其立论与行动 固然积极 ,打动朝野视听,唯领导者与北洋军 阀当权者 往来过密 ,经常被讥为保守人士 ,加上孔教会诸公并未在 民间社会经营发展,使其儒家宗教化的 努力徒 留一幕匆忙短促的身影 。反倒是在儒教发源地周边 的地 区, “儒教 ” (或称 “孔教”)的 发展渐已灿然成章,蔚为可观。 台湾儒教 (鸾堂)的兴盛发展 ,可视为面对殖 民统治所作 的文化努力与成果 。台湾的儒教 可以 “鸾堂”为代表 ,这个以扶鸾 (或称 “扶乩”)为主要仪式 的宗教团体源 自19世纪末 ,随 着闽粤移 民传人 ,领导人大多是受儒家文化教养之地方士绅文人 ,通常将鸾堂 以 “儒教”、 “圣 教 ”、 “儒宗神教”名之 ;鸾堂主要 的宗教活动以善书著述 、宣讲为主 ,主事者 以教化俗 民三纲 五常 、忠孝仁义为己务。1895年 日本殖 民台湾后 ,鸾堂势力不减反盛。 自光绪 中叶鸾堂初建 , 到 日人治台之终的60年问,台湾设立 的鸾堂在 150所 以上 ,著作之鸾书近 200本 ,其宗教势力 极为可观 。 同样地 ,在香港、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等地 ,儒教的发展也面临类似,甚至更复 杂的处境。遗憾的是学界理解得还不够充分 。尽管 目前已知相关 的儒教 团体有香港的 “孑L教学 [收稿 日期]2011-07—10 【作者简介]李世伟 (1975一),男,历史学博士,台湾东华大学台湾文化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 向为近代 华人儒教史 、民间教派 、民间信仰 、闽台佛教史等。 70 院”、马来西亚的 “孔教会 ”、新加坡的 “南洋孔教会”、印度尼西亚 的 “孔教总会”等 ,它们 在 20世纪前后成立 ,发展至今 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依然保持着活跃 的生命力 ,但他们如何将儒 家思想改造成为一个 “宗教”?经历何种发展过程?面Il缶何种 内外环境的困难?又如何解决与渡 过? “儒家宗教化”又意味着什么样 的文化或宗教意义?相关的研究成果相 当有限,除了颜清 湟 、廖建裕等东南亚华人学者作出几篇先驱性的研究外 ,未见有系统性的论著问世 。 东南亚孔教研究之所以难以开展 ,不单是距离遥远、考察不便 ,难以吸引孔教发源地—— 中 国大陆及台湾学界的兴趣 ,更在于几个先天的困难点:一是语言问题 ,许多地方的孔教发展 已在 地化 ,即以在地语言 (如马来语)从事宣教工作,其相关著述亦然 ,这是研究上根本的障碍。 二是尽管孔教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期也多有华文文献,但经历多次的政治动乱、种族迫害,几 番流离失所、辗转迁徙 ,相关华文历史文献早已散佚许多,难以尽窥其貌。其三,在马来族群占 绝对多数的国家与地区,加上当政者 “马来化”的政策 ,进行华人研究原本就不容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