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之词与儒学复兴张春义.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0 《中国文化研究》2009 年秋之卷 宋代士大夫之词与儒学复兴 张春义 提  要  传统意义的士大夫之词 ,无论范畴内涵及时间划分都可商榷 。宋代士大夫 之词的审美规范应以士本体精神为内核 ,这在儒学复兴之前似未出现 。庆历前后 ,随儒学 复兴的全面展开 ,标志士大夫意识觉醒的士本体特征初步确立 ,宋词创作主体才以自主性 文化性格和主体精神出现在词史中。熙、丰后儒学复兴高涨期新理性精神及主体意识的 高扬 ,使得士大夫之词审美内涵更为完整而成熟 ,士大夫之词由此而定型 。儒学复兴是宋 代士大夫之词得以诞生的文化母体 ,抛开儒学复兴而谈士大夫之词 ,不仅是不完全的 ,而 且可能是有失原生态含义的。 关键词  士大夫之词  审美内涵  士本特征  人本特征  儒学复兴 一   士大夫之词乃王国维提出的词学范畴 ,为学界普遍接受 。按王氏所说伶工之词与士 ( ) 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 ,确为词史演进的两个重要阶段 ,但以李煜为界石 ,似可商榷 。所 谓士大夫之词 ,其审美规范是以士本体为特征的高扬主体精神与个性意识的新价值观的 表征 ,而不是以李煜所抒发的亡国哀音为标志 。 ( ) 李煜在宋人眼里既非士大夫 ,其词也不被视为士大夫之词 。苏轼说 : “李煜既失国 ( ) ( ) ( 乃挥泪宫娥 ,听教坊离曲哉 ?”《东坡志林》卷 4 苏辙云 : “李煜词 真亡国之声也 。”《耆 ) ( ) ( ) 旧续闻》卷 3 李清照说 :“李煜词 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词论》蔡 称 : “艺祖尝云 :李 ( ) 煜若以作词功夫治国 , 岂为吾虏也 ?”《西清诗话》而如[ 浪淘沙] 、[ 虞美人] 等 ,宋人仍视 为伶工之词 ,“听教坊离曲”、“命故妓作乐”云云 ,即可印证 。事实上 ,宋初统治者常把李煜 等当弄臣 ,史载“陈诗”、“献词”、“奏曲”云云 , ①便有以娼优视之的心态 。从词的传播角 度 ,也可证宋初词尚未至士大夫之词高度 。宋初词或以亡国之音形式传播 ,或以词谶之音 形式传播 , ②或以放荡之音形式传播 , ③作者既不被视为士大夫 ,其词也被斥为末世哀音或 污秽之音 。从传播动机看 ,宋初词多数非因文学魅力传播 ,主要为宣扬失德或污人清白的 (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06BZW035 阶段性成果 。 ① 详《石林燕语》卷 4“李煜陈诗”条 、《后山诗话》“钱 献词”条 、《长编》卷 6“欧阳炯奏曲”条 。 ( ) ( ) ② 如李煜[虞美人]导致“被祸”《默记》卷上 、[ 浪淘沙]遂至“下世”《西清诗话》 ,及钱 “将薨 , ( ) 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 ”《湘山野录》卷上 ,都含词谶之意 。 ( ) ( ) ③ 如潘阆《扫市舞词》“为士人不齿”《梦溪笔谈》卷 25 ,陶 狎娼而作[风光好] 《南唐近事》等 。 宋代士大夫之词与儒学复兴 131 诽谤工具流传 。从传播性质看 ,多为丑化作词者形象的样式传播 ,艺术本体因素处于极次

文档评论(0)

I LOVE 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