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对虾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变异.pdfVIP

中国明对虾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变异.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9卷 第3期 海 南 大 学 学报 自然 科 学版 V l【I.29No.3 2011年 9月 NATURAL SCIENCEJoURNALoFHAINAN UNIVERSITY Sep.2011 文章编号 :1004—1729(2011)03—0258—06 中国明对虾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变异 麦维军 ,谢珍玉 ,张吕平。,任春华 ,胡超群 (1.江苏大学 生命科学院,江苏 镇江212013;2.海南大学 海洋学院,海南 海 口570228; 3.中国科学院 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510213) 摘 要:采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烟台群体 (YT)、青岛群体 (QD)、珠海群体(ZH)(为3个野生群 体)以及阳江群体(YJ)(为养殖群体)等4个地理种群的51个 中国明对虾个体为实验材料,探讨 了中国明对 虾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并在 51个样品中成功扩增出了525bp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 b)片段,发现 l6个变异位点没有插A/缺失 ,很大程度上倾 向于转换 (Transition)或颠换 (Transversion), Ti/Tv=2.4:1,变异位点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位点 ,而密码子的第2位点没有变异位点.在4个地理种群 中,共有9种 mtDNA单倍型,且均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态性.AMOVA分析发现 ,各地理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 遗传分化 (62.33%),而区域内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分别只有25.53%和 12.14%,种间大部分分子变异是由 各地理种群之间单倍型的差异引起的.M 法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9个单倍型被分成黄/渤海地区和南海地区 2个明显的类群 ,这说明2个类群发生了较明显的遗传分化,估计与地理及生殖隔离有关.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线粒体 DNA细胞色素 b;遗传结构 ;基因流;地理变异 ;系统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S968.22;Q178.53 文献标志码 :A 分子标记为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变异提供了重要的量度,并且被应用于进化问题的探讨H .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DNA,mtDNA)具有高度的碱基替换率、严格的母性遗传 、无遗传重组,被广泛地用于探 讨种群遗传结构或有机体变异历史 -s].mtDNA通常能够全面地反映种群内和种群问的遗传变异 ,如 果天然的或人为的隔离屏障极大地降低种群间的扩散和基因流,mtDNA结构的地理变异可在短期内发 生 J.此外,种内mtDNA的格局也可能受持续存在的历史因素的影响,通过种群片断化瓶颈效应,灭绝和 再定居形成种群遗传结构 . 中国明对虾(Fennerpenaeuschinensis)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黄海和渤海 ,东海和南海也有少量分布,它是 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虾类,年总产量创造过7O万t的世界记录 一 .但与其他对虾类养殖相似,迄今为 止,养殖的对虾大多为未经遗传选育的野生种群,养殖品系只有 “黄海 1号”.由于各种人为和 自然因素的 影响及对虾病的猖獗,从而使得我国明对虾野生资源面临种质衰退的危险,因此对其遗传种质和种群遗 传结构进行研究成为 目前的当务之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中国明对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态 、发育、 养殖、渔业捕捞和增殖放流方面 j,关于其遗传背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同工酶 ¨、RAPD 等 技术被应用于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比之下,我国对中国明对虾遗传背景还缺 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明对虾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由于有关南海中 国明对虾群体遗传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故本研究对我国黄/渤海和南海的中国明对虾4个种群的51 个个体的mtDNAcyt.b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旨在研究中国明对虾种群的遗传结构,探讨中国明对虾的地理 收稿 日期 :2011—02—19 基金项 目:“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 目(006AA10A406);国家 自然基金青年项 目;中国 博士后基金项 目(20090460784);江苏大学高级专业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 目(128133001);LMB2009 年度开放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