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件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土壤监测点基本情况表及填表说明
表A.1 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
监测点代码: 建点年度(时间):
基
本
情
况 省(区、市)名 地(市、州、盟)名 县(旗、市、区)名 乡(镇)名 村名 农户(地块)名 县代码 经度(°/′/″) 纬度(°/′/″) 常年降水量(mm) 常年有效积温(℃) 常年无霜期(天) 地形部位 坡度(°) 海拔高度(m) 地下水位(m) 障碍因素 地力水平(高中低) 灌水能力 排水能力 地域分区 熟制分区 典型种植制度 产量水平(kg/ha) 常年施肥
(kg/ha) 化肥 有机肥 田块面积(ha) 代表面积(ha) 土壤代码 成土母质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景观照片拍摄时间: 剖面照片拍摄时间: 监测单位:
注:本表建点时填写,详情参见填表说明
A.1监测年度的划分
对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或两年三熟制地区,年度划分以冬作前一年的播种整地的时间为始到当年最后一季作物收获为止。对于一年一熟制地区,只种一季冬作(冬小麦)实行夏季休闲或只种一季春作(玉米、谷子、高粱、棉花、中稻)实行冬季休闲的,年度划分以前季作物收获后开始,到该季作物收获为止。种植绿肥与种植其它作物一样处理、观测和记载。
A.2 经纬度坐标
由GPS仪读取,并转换为北京54坐标系后填写
A.3 地形部位
监测田块所处的能影响土壤理化特性的最末一级的地貌单元。如河流冲积平原要区分出河床、河漫滩、阶地等;山麓平原要区分出坡积裙、洪积锥、洪积扇、扇间洼地、扇缘洼地等,黄土丘陵要区分出塬、梁、峁、坪等。丘陵要区分高丘、中丘、低丘、缓丘、漫岗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续分,如洪积扇上部、中部、下部;黄土丘陵的峁,再冠以峁顶、峁边;南方冲垄稻田则有大冲、小冲,冲头、冲口等。在拍摄景观照片时,应突出这些地貌特征,从照片上判别出监测地块所在的小地貌单元的部位。
A.4 障碍因素
指限制产量的主要障碍因素。如干旱缺水、潜育(水稻土)、渍涝(旱地)、盐碱、瘠薄、风沙、侵蚀等。没有明显障碍因素也可以不填。
A.5 潜水埋深
指冬季地下水位的埋深。只有草甸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盐化(碱化)土填写地下水位。
A.6 地力水平
指在本省范围内土壤地力水平。
A.7种植制度及产量水平
填写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注明作物名称,并把常年产量用括号标在每种作物的后面。
A.8 施肥
填写化肥和有机肥常年平均施用的品种和数量。
A.9 灌溉能力
填写满足、基本满足、无。
A.10排水能力
填写强、中、弱。
A.11 土壤代码
按国家标准《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 17296)要求填写。
A.12 土壤名称
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系统命名填写。
A.13 代表面积
指监测土壤的生产力水平和特性在本省耕地中的代表面积。
A.14 成土母质
首先分清是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或冲积物。残积物与母岩有直接关系,可以填写为××岩残积物母质。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与母岩的关系比较远,判断不清的,不要牵强地与母岩挂钩,将其性状(厚度、粗细等)描写清楚。对于发育年久的冲积物母质,并有一定发育的,如第四纪红土、再积黄土等,不要填写冲积物、洪积物,直接填写其名。
A.15 地域分区
填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
A.16 熟制分区
按熟制情况填写,包括一熟制区、二熟制去、三熟制区。
A.17典型种植制度
大田按表A.2填写,其他按实际情况填写。
表A.2 典型种植制度
分区 典型种植制度 东北 玉、麦、稻、豆-玉 华北 玉、麦、稻、棉、麦-玉 西北 玉、麦、棉、麦-玉 西南 稻、稻-稻、麦-稻、油-稻、麦/油-稻、麦-玉-薯 中南 稻、稻-稻、麦-稻、油-稻、麦/油-稻、油(肥、麦)-稻-稻 华东 稻、稻-稻、麦-稻、油-稻、麦/油-稻、油(肥、麦)-稻-稻
注1:山东、河南划为华北区。
注2:豆-玉表示大豆与玉米轮作。
注3:油(肥、麦)-稻-稻表示油菜、绿肥、麦类三种作物其中之一与早稻、晚稻一年三熟轮作制。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监测点土壤剖面记载与测试结果表及填表说明
表B.1 监测点土壤剖面记载与测试结果表
监测点代码:
项 目 发 生 层 次 层次代号 层次名称 取样深度 剖面描述 颜色 结构 紧实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