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而在描写唐山大地震的长诗《地劫》中,以极其感性的口语,传达出对中国历史命运忧心心忡忡的关切和对吾土吉民生生死死的眷恋:                     生时他们没有得到什么,                         也不懂得希望什么,                         死亡却没有因此对他们仁慈;                         ……                        大地遗弃出卖了他们,                        终生信仰的大地,                        一夜将他们埋葬,                        埋葬从此永远失眠的灵魂。            诗人谴责“大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地之劫,隐喻的是人之祸,在悲恸中深具抗议的力量。            诗人在描写个人感情生活的万象中,十分看重亲情,乡情,友情和人情。他写过许多给母亲、妻子和儿子的诗篇,语言朴素,感情深挚,充满了至情至爱的人生情趣。 犁青(1933~ ),1980年代后,连续出版了《踏浪归来》、《千里风流一路情》、《情深处处》、《犁青的诗》、《犁青山水》、《台湾诗情》等多部诗集和各种选集。犁青自谓:“我大部分的诗都是跟自然风光或跟时事政治有关的。在前一类诗中,我追求完善的艺术;在后一类诗中,我重视哲理的通达和深度。”他钟情于人化的自然,其山水诗往往浸透着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如在《桂林月》中,他主体感受中的桂林月以多样的姿态出现,既在天上也在水底,还挂在山间。他看月亮,月亮也看他,在互相的陶醉中月与人构成一个具有共同生命的超然物外的审美佳境。在整部《台湾诗情》里,绝大部分的作品也都是从国家与民族统一的祈愿出发对台湾山水的观照。因此他超越时空将日月双潭和杭州的三潭印月熔为一炉而写成《月印五潭》。 傅天虹(1947~  ),出版《火花集》、《酸果集》、《花的寂寞》、《香港情诗》、《夜香港》、《流入沙漠的河》、《星岛小诗》、《天虹山水》等诗集。人生逆旅的坎坷经历和不屈于命运的自强精神,构成了傅天虹早期诗歌情感和理性的焦点。后一时期的作品,则把这种自尊、自强的人格精神和力量,化为对移居香港之后新的生存环境的体验和观照。他写《魔方》般的香港变幻着凶杀、色情和腐败的时空颠倒,他写《老乞妇》伸出的手,《西洋菜女》流空的泪,《舞女之女》重蹈母亲悲剧的结局,……这些诗闪烁着爱憎怨怒的批判的锋芒。 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于1970年代来到香港,在香港十年,余光中自认为这在他整个的文学中占了极大比重。他利用香港在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独特地理和心理位置。延展了自己从《五陵少年》和《在冷战的年代》就开始的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命运和现实关注的关照。他在香港出版了《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紫荆赋》,共有诗一百九十首。香港与大陆的毗邻使得余光中比在台湾时更迫近地感受到大陆的信息和氛围,他此时关于大陆的诗歌大多都是抨击“文革”的。他的诗也为中华民族造像,表现对香港前途的关心,也反映了一些香港人对前途的迷茫情绪. 香港诗歌及创作代表诗人 历史情况与文化环境 香港诗歌发展概况 香港代表诗人 一、历史情况与文化环境 香港的新诗创作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彼时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推动,香港新文学开始呈现勃发之势,新诗为其最早的实绩之一。从20年代后期出发的香港新诗,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接受了“五四”新诗写实、浪漫和现代的多种影响,呈现出向不同风格发展的走向。二、与内地诗歌的密切联系。三、表现出对都市的特别关注。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解放战争的爆发,使得大批诗人南来,这是香港文学发展的两个特殊时期,对香港文学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密切了香港文学与祖国文学的关系。另一方面,两次内地文人南来,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都使得香港文学的主题和重心发生变化。     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城市。香港无论在文化生态还是政治生态上,都 是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作为殖民者统治意志的体现,以英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香港社会的主导文化,决定着香港社会的走向,然而,香港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建构和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是体现香港华人文化意识的主体性文化。二者之间对峙,碰撞、融摄和共处,既构成了香港社会文化矛盾的基本形态,也成为香港社会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 香港诗歌发展概况 30年代中期以后 50至70年代前期 70年代以来 代表诗人    力    匡    舒巷城    蔡炎培                  黄国彬                       傅天虹 何    达  马    朗 羁    魂               犁    青                   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