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題目: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of Indian and Kenyan tea (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 revealed by AFLP markers
利用 AFLP 分子標記分析印度與肯亞茶樹族群的歧異度與遺傳分化
?
作者:S. Paul, F. N. Wachira, W. Powell, R. Waugh
出處:Theor Appl Genet (1997) 94: 255~263
指導老師:王裕文老師
報告學生:蔡依真
報告日期:89年11月2日
報告時間:上午11時
報告地點:農藝系館112室
摘要
AFLP分子標記已經成功的被利用在探索印度與肯亞茶(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族群的歧異度與遺傳分化。 Shanon歧異度指數被用來區分族群間跟族群內的表現型變異。在族群內發現有大量的歧異度,平均有79%的歧異度在族群內,而有21%的歧異度在印度與肯亞茶樹族群間。由擁有共同條帶為基礎所構成的樹狀圖,可以明顯的將茶樹區隔為中國型(sinensis),阿薩姆型(assamica)跟高棉型(assamica ssp. lasiocalyx)三個族群。這個結果是與目前利用譜系以及地理來源的茶樹分類方法相符合的。主成份多變量分析(PCO)把從印度和肯亞來的阿薩姆基因型區分在同一群,所以本分析結果支持了肯亞的品系是從印度地區收集之材料源起的推論。在PCO座標圖上,中國型的茶顯示出較分散的點,即是反映出中國型的茶有比較寬廣的遺傳變異。同時,由PCO座標圖可以推想出,從相同地區收集到的品系大體上會顯示出較低的遺傳變異。AFLP分析可以區別從印度和肯亞來的所有參試基因型,甚至一些利用形態學以及外表型的性狀無法區別的基因型,都可以用AFLP分析區別。
?
前言
東南亞是茶樹最初的發源地(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而中國是第一個把茶當作飲料的國家。直至現在,茶已經變成流通於全球的大眾化飲料。幾乎對所有茶樹生產國而言,茶是一項對地方經濟很可觀的收入來源,在印度當然也是如此。印度遺傳種源的收集起源於1823年Robert Bruce發現了阿薩姆型的茶(Singh 1979)。其後才有從緬甸、中國、高棉、越南以及日本收集的遺傳種源。這些遺傳種源的收集讓印度開發優良的栽培材料,進而使其它茶樹栽培國家透過優良遺傳種源的交換贈與,也獲得開發優良的栽培材料。因此世界茶樹栽種面積的基本栽培材料大多是直接或間接接受從印度來的廣大茶樹遺傳質(Ukers 1935)。雖然中國型被引進印度的時間比發現阿薩姆型的時間早,但是主要被轉移去其他國家的卻是阿薩姆型。
?
根據植物分類法(Barua 1965),有三種東南亞地理區域原產的栽培種,分別是中國、阿薩姆、以及印度支那。前兩種已被認為是確定的種,為Camellia sinensis L. and C. assamica Masters。而第三種已知是南方國家或是高棉種類,被視為是阿薩姆型的亞種,在1962 Wight 將其名為Camellia assamica subsp. Lasiocalyx (Planch MS)。中國型的特徵是擁有小葉片而耐冷的灌木,阿薩姆型則是大型葉片較不耐冷之高大樹木(Sealy 1958)。而高棉型(Kingdom-Ward 1950; Roberts et al. 1958)被認為是介在中國和阿薩姆型之間。一般而言,不論茶的分類差異有多少,所有茶都被分類為 C. sinensis (L.)O. Kuntze的物種(Sealy 1937,1958; Barua 1965; Visser 1969)。
?
茶是一個高度異質性的異交作物,也因如此導致其生態群從極端的中國型植株擴展到遠源的阿薩姆血統 (Wight 1959)。雜交變異程度如此的大,導致常被討論到原型的 C. sinensis,C. assamica 或 C. assamica ssp. lasiocalyx 是否仍然存在(Visser 1969)。而關於現存的茶樹族群是經由這三個主要的分類自由雜交所形成的,或是否有其他Camellia species牽涉其中,也仍有爭議(Wood and Barua 1958;Cannell et al. 1977)。許多明顯的種間雜交個體,仍依照其外表上的相似性而被分類為阿薩姆,高棉或中國型(Banerjee 1992)。
?
任何育種或遺傳保育問題的成功,都依賴對出現在基因庫的遺傳變異之數量與分佈的瞭解。傳統上測量遺傳的歧異度,都是利用型態學跟農藝性狀的結合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