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石头口门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及其防控对策研究.docVIP

5石头口门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及其防控对策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头口门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及其防控对策研究 唐艳凌 章光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 130012) 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与污染物径流输出特征污染物来源环境影响因子石头口门水库位于松嫩平原腹地,为松花江(吉林省境内)主要支流饮马河中游的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春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之一,注入水库的主要河流有饮马河干流及其个支流岔路河上游和双阳河。水库汇水区(125?22′~126?31′,42?59′~44?3′)位于吉林省中部低山丘陵区和台地地带,总面积4944 km2,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 ℃~6 ℃左右,极端最低温度-38.4,极端最高温度36,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0 mm,67%的雨量集中在7、8月份,时空分布不均匀。研究区地貌特征从东南向西北呈现由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的特征,土壤以暗棕壤和草甸土为主。流域农业开发历史悠久,部分地区土壤剥蚀严重,森林、耕地和居民建设用地为流域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格局的空间差异显著。 图1 研究区镇和水体采样点分布图 点源和非点源贡献率 入河污染物总量为点源与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之和,点源贡献率和非点源贡献率分别为它们占入河污染物总量的百分比(程红光等, 2006; 杨迪虎, 2006)。本研究区入河污染物总量由2008年丰、枯水期两次污染物浓度实测数据的平均值与年径流量相乘获得,城镇生活污水入河量由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生活污水的处理量相减得到,总量与城镇生活污水入河量之差即为非点源污染物的入河量。以城市生活污染作为唯一点源处理,研究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贡献率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除氨氮以外,其他类型污染物的非点源贡献率均远远超过了点源,且非点源对总磷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总氮。由于未考虑工业点源的贡献,因此可能过高估计了非点源对CODcr入河量的贡献。而非点源对其他污染物的贡献,由于流域内没有化肥、轻纺、制革等生产企业,因而估算的贡献相对可靠。表点源和非点源入河量贡献率 污染物 点源 非点源 点源污染物入河量贡献率(%) 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贡献率(%) 排放量(t) 入河量(t) 排放量(t) 入河量(t) CODcr 5585 3351 26356 9488 26.10 73.90 总氮 1057 634 15251 3050 17.21 82.79 总磷 78 47 26000 5200 0.89 99.11 氨氮 848 509 2460 492 50.84 49.16 流域地表水悬浮颗粒物的来源及其贡献 河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有机质通常有两种来源,一种是陆地有机物质的输入,另外一种是水生生物的繁殖,二者的贡献具有时空变异性。在较小的河流中,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繁殖受到轻微限制,陆地侵蚀物质在河水中占主导。然而,在中等以上河流中,沉水植物及其附着的藻类对河水中POM的贡献更为重要(Vanotte et al., 1980)。河流上的天然湖泊或人工池塘为浮游藻类提供了适宜生长的静水环境,同时也成为河流POM的一个特殊的不稳定来源(Thorp and DeLong, 2002; Reid and Hamilton, 2007)。将河水中POM的C/N比值和同位素比值与不同的潜在端元进行比较,能够有效识别河水中POM的来源(Ogrinc et al, 2008)。在本研究中选择了四种潜在端元对研究区地表水中POM的来源进行探讨,这四种常见的端元包括浮游植物、土壤有机质、源于陆地生态系统C3植物的有机质和源于水生脉管植物的有机质(Hamilton and Lewis,1992; Angradi, 1993, 1994; Thorp et al., 1998; Vander Zanden and Rasmussen, 2001)。 图显示了不同水文期悬浮颗粒物有机质中δ13C值、δ15N值和C/N比值之间的关系以及POM潜在来源的典型值域范围。由δ13C值和C/N比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石头口门水库流域水体中的POM有三种主要来源,即浮游植物、土壤有机质和藻类等大型水生植物,该结论从δ15N值和C/N比值或δ13C值之间的关系上也得到了证明。所有实验数据中,C/N比值 8且δ13C值 -28.5‰的占7.7%(δ13C值 -28.5‰是为了避免与土壤值域范围重叠),表明水体中有7.7%的POM来源于浮游植物的贡献。其中,丰水期有15.4%的样品是浮游植物的贡献,而枯水期则没有样品来源于浮游植物。由于大多数陆地植物的δ15N值范围在2‰ ~ 7‰之间,因此可以利用δ15N值 7‰的样品来辨别哪些区域水体中的POM来源于大型水生植物(Kendall et al., 2001)。δ15N值和C/N比值之间的关系也反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