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o大麦与白粉病菌互作的分子细胞学研究.pdf

mlo大麦与白粉病菌互作的分子细胞学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赵淑芳 mlo大麦与白粉病菌互作的分子细胞学研究 摘 要 大麦mlo基因是野生Mlo基因的隐性突变体,该突变可以引发大麦产生对白粉瘸菌 产生高效持久的广谱抗性。与一般小种专化性抗病基因不同的是,mlo基因不会引起被 侵染细胞的过敏性反应,而是以局部细胞壁加厚来抵抗病原菌的抗初侵染。 大量的细胞学研究证明了叶肉细胞代谢状况、钙离子信号等与大麦抗病性有密切关 系;最近的研究发现,野生的MLO蛋白是一类钙调索结合蛋白。但到目liij为止,还刁i 清楚这些相关过程如何在细胞学水平上发挥作用。为此,本论文利用分子细J地学方法对 基因的表达水平。I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 1.对MLO蛋白雠田胞化学定位分析后发现.MLO蛋白是一种定位在叶绿伴利细力也核 h和48 上的低丰度表达的蛋白;病原菌侵染后Mlo基因在12 h表达量都相对较高,而 这两个时期都是病原菌发育的关键时期。说明此时叶肉细胞发生了代谢上的变化,M/o 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可能有利于抑制叶肉细胞的坏死,为病原菌的发育提供充足的营 养。 2.在大麦表皮中始终未发现MLO蛋白;但在病原菌与大麦表皮细胞的互作界面——吸 器外基质中有MLO的积累,而且在病原菌的不同器官中(包括吸器)均发现密集的特 异性标记位点。这些特异性标记的位点可能是MLO蛋白或其降解后的衍生物,可能是 大麦表皮细胞合成的并通过吸器外基质与吸器进入病原菌菌丝与弛予。我们推测,MLO 蛋白或其降解后的衍生物是病原菌成功侵染与发育所必需的一种植物因子或寄主因子n 学定位分析后发现,除了液泡外,在细胞的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叶绿体、线粒体 h.感病品种叶绿体中的含量相对较高a 中等都发现了有CaM标记。接种病原菌后12-48 但总体来说,钙调索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说明CaM蛋白可能主要是通过与钙离子结 合后构象的变化来传递Ca2+信号,而不是靠剂量效应来调节细胞的代谢。CaM构堋列 含量在维管束伴胞细胞核中最高,而且在病原菌侵染后变化最明显。伴胞细胞在撤物组 织的有机营养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感痫品种体内 赵淑芳 mlo大麦与白粉病菌互作的分子细胞学研究 的有机营养迅速进行了再分配。 4.超微结构分析表明.病原菌侵染能够诱导侵染点附近叶肉细胞中IFr绿体的增殖,新 叶绿体的不断产生,从而延缓了叶肉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对寄主叶肉细胞化学研究发现, 病原菌接利t后12h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标志性酶的含量发生迅速的变化,感病大麦品种 随后,不论在感病或抗病大麦中酶含量一直下降,但感病品种中一直维持相对较高水平。 以上结果说明,病原菌吸器的产生诱导了大麦叶肉细胞新的叶绿体的形j参并延缓了叶 绿体的衰老过程,从而为病原菌吸器的发育提供了充分的营养来源。y 抗病性 乙,‘ —垒塑生一 !坐垄查皇鱼塑苎堕兰堡竺坌量塑堕鲎塑塞 型塑:!:!! ABSTRACT Recessivemlo resistancealleleoftheM/oloeusin confersa barley to resistance almostallknownisolatesof mildew mutantcallforill powderypathogen.The cellwall at resistancetothe appositionpenetrationstage resulting effectively primary infection.Thisis fromthe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