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多糖不仅是所有生物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生物学
活性。但由于生物括性多糖是一种次生代谢物质,它们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一般都
较低,往往达不到大规模产业化开发的要求,这是当前国内外在多糖类物质产业
化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螺旋藻系一种光合放氧的原核丝状蓝细
菌,是当前国内外研究与开发规模最大的经济微藻。众多研究与临床实践表明,
螺旋藻多糖的分子结构独特,并具有高效的抗肿瘤、抗辐射及抗病毒等生理活性
功效,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的热点。目前生产上所用的普通钝顶螺旋藻或
极大螺旋藻的多糖含量普遍较低(2--6%),品种(系)问的差异较大且受营养与
环境因子影晌也较大,加之多糖分离纯化时要反复多次除去大量的蛋白质,致使
螺旋藻多糖的提取率很低、制备成本昂贵,其产业化进程受到严重制约。需要进
一步指出的是,目前有关螺旋藻多糖的研究,/大多侧重其分离纯化及结构与功能
方面,而在高产技术方面则很少涉及。因此l利用核技术及相关生物技术选育高
产多糖的螺旋藻新品系,建立高产多糖的最佳生产模式,研究并阐明螺旋藻多糖
的生物合成机制,对实现螺旋藻生物活性多糖的产业化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
理论与实践意义。本论文就此开展了一些研究:肝取得如下主要结果:y
1、螺旋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厂针对现有一般的硫酸一苯酚法测定螺旋藻多糖含量,往往存在数据波动较
大■重复性不好等问题,通过研究建立了螺旋藻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1)一般
测定均用葡萄糖为标准品,它与硫酸、苯酚反应后生成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90
m。而我们用纯度高达95%1拘螺旋藻多糖(Sp—std)为标准品,其与硫酸、苯酚反
应后生成物的吸收光谱与被测螺旋藻样品提取物的基本一致,且最大吸收峰均为
484衄,从而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2)确定浓硫酸体积与反应体系总体积比为
5.5:8,5.并用移液管而不用取液器定量与加入;(3)反应的最佳环境温度为25。C,
加入浓硫酸30min后反应达到平衡。并在此后的60rain内比色完毕可保证数据的
稳定性:(4)多次实验表明,上述方法测定多糖含量的线性范围至少是目前一般
方法的2倍,上限可达320u
g,且A484与多糖含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999、斜率
为0.0069;(5)利用改进后的硫酸~苯酚法测定螺旋藻样品的多糖含量,5个重复
样品多糖含量的平均值为3 对标准偏差RSD=1.33%,说明所建方法数
据稳定、重复性好、灵敏度
2、不同基因型螺旋藻多糖合成特性比较及高产多糖出发品系的确立
I所测40株钝顶螺旋藻品系的多糖含量为2~6%,平均值为3.21%。其中sp.D、
sp小sp—B、sp—S和sp-E的多糖含量相对较高。进一步分析上述5株多糖含量
多了一段约为1100
bp的DNA小片段,从而表明它们的分子遗传背景不同。
C/P等营养因子对这2株不同基因型螺旋藻的生长及多糖合成的影响。实验统计
结果表明,由于sp-E和Sp.D分子遗传背景的差异,使得前者的生长率和产糖率
分别比后者的高6.06%和20声%。因此,以sp-E为出发品系更有利于获得生长快、
多糖含量高的目标突变体。,
3、高产多糖螺旋藻新品系的选育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
f用o.6%的EMS和2.4kGy的删Co_r.射线复合诱变处理钝顶螺旋藻sp.E细胞,
待其长成藻丝体后以较高剂量的Y.射线为选择压力,辐射剂量逐步提高,直至筛
选到l株致死剂量(LD)高达7.0
kGy的株系,并记为Sp—E(HPS),而其亲本sp.E的
LD仅为63
kGy。根据螺旋藻多糖含量与辐射抗性呈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r=0.9873),初步推知Sp.E(HPs)可能是1株高产多糖的目标突变体。
和50.9%。这不仅表明Sp.E(HPS)是1株生长快且多糖含量较高的突变体,而且
证明可用高剂量的Y.射线作为压力筛选多糖含量高的突变体。
进一步研究了培养温度、时间与光照强度,以及培养液M∥+、K+、S04。、
Lux、Mge+10
Sp—E(HPS)多糖合成的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0。C、光照强度4000
mejL、HC03。l
mg几、K+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