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教学问题 2012年第 1期
西方文献中 “中国称谓的演变
冀 强
(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无锡 214031)
摘 要:在古代,东西方之间存在海陆两条通道。西方人把东方的陆上终点称为 “赛里斯”,把海上终点
称为 “秦”或 “秦那”。13世纪,蒙古人统治亚欧大陆,许多西方人来华,开始用 “契丹”称呼中国,“赛里斯”逐渐
被 “契丹”取代。16、17世纪,新航路开辟,西方人乘船到达中国东南海岸,他们用 “中国”称呼这片 “新发现”的
土地。 “秦”或 “秦奈”逐渐演变为 “中国”,最后,中国取代 “契丹”的称号。
关键词:赛里斯;契丹;秦奈;中国;称谓
遥远的古代 ,人们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通常 世纪的文献中就有了“赛里斯”的记载,它零星地分
局限在小范围内。万水千山阻碍了人们的正常交 布在古典著作中。从记载情况看,赛里斯包含三层
流 ,漫漫长路考验着人们的信心勇气 ,但人们对未 含义 :首先 ,赛里斯指一种丝织物。普罗佩提乌斯
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却是永恒的。很早以前 ,东西方 (Propertius)在 哀《歌》中写道:“图卢斯(Tulle)~J,登
的海陆通道便已开通 :陆路,穿越于漫漫黄沙上;海 上绯红色卧床 ,能使可怜的年轻人辗转反侧于卧
路,穿行于茫茫大海中。因为存在着两条通往东方 榻:华美的丝织物(serica)怎能给他安慰?”②面对绚
的道路,在西方人看来,遥远的东方就有两个不同 丽的丝织物,罗马人不知道它们是如何生产出来
的终点:北方是横穿亚欧大陆的陆上终点 ,南方则 的,只能依据 已有的知识加 以想象 ,“赛里斯人
是亚洲巨大半岛和岛屿形成的海路终点。受制于有 (Seres)怎样从树叶上梳理下精美的羊毛?”③他们把
限的地理知识 ,他们把这两个终点视为不同的国 这些丝织物看成是从树上采摘下的 “羊毛”;其次,
度:陆上终点称为 “赛里斯(Seres)”,海上终点则为 赛里斯是东方的一个民族 ,他们与其他东方民族类
“秦(Thin)”或 秦“奈T(hinae)”。 i者的称呼源于东西 似 ,因此在描述时往往把他与其他东方民族相提并
交通的原初物证一丝绸;后者的名称则与古代中国 论 。贺拉斯 (Horace)写道 :“不管这些帕提亚人
强盛的秦王朝有一定关联。 (Parthians)是否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威胁仍然像阴
云一样笼罩着罗马;也许他和他的战车能够取得胜
一 、 丝国的 “传说” 利,群聚在东方的赛里斯人④以及最遥远的印度人
将屈从于你,他将公正的统治这片广阔的土地。”⑤
“赛里斯”是西方人对中国的称呼。在公元前一 梅拉(Mela)在 地《方志》中有类似的记载:从“东方出
作者简介:冀强,无锡市第一中学教师。
①[英】H_裕尔、[法]H.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张绪山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3页。
②[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王焕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53页。
⑧Virgjl,Georgics,TheLoebClassicalLibrary,Cambri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46,1I,121.
④原文此处为China,但考虑到原拉丁文文本 中不可能出现 “China”,在翻译时我们依据3-时的历史环境和语言-7惯。把它
翻译为 “赛里斯人 ”。
(~)Horace,Odes,Everyman’sLibrary,LondonJ.M..DentSonsLTD,1945I,Ⅻ,53—5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