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讲 “新时期”戏剧研究 何为“新时期”? 戏剧思潮与运动 主要作家作品 何为“新时期”?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大陆戏剧进入“新时期”。是20世纪中国大陆文学艺术的“复兴”期。在戏剧领域,无论是戏剧思潮与戏剧运动,还是戏剧文学与戏剧舞台艺术,均有很大的成就,形成了继1940年代之后,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新时期戏剧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1、1976年底至1980年初的拨乱反正、复归传统(建国“十七年”传统)阶段;2、1980年代的实验探索、创新拓展阶段; 进入1990年代,因为文化生态环境的变换和人文精神的萎缩,戏剧进入步履艰难的所谓“后新时期”。 戏剧思潮与运动 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载“特约评论员”文章《事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巨大反响。全国广发展开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戏剧界批判《纪要》,对“写真实”、“现实主义”的重申和强调,批判“文革”戏剧“假大空”、“瞒与骗”而对突破禁区、讲真话的追求,剧坛掀起一场现实主义“招魂”运动。 戏剧家把是否敢于直面现实“讲真话”、“干预生活”,是否能够提出为千百万人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喊出人民的心声,看作是戏剧创作是否真实、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前提。——新时期戏剧的复归传统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代表作品: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崔德志的《报春花》、丁一三的《陈毅出山》、陈白尘的《大风歌》等。 政治批判剧、问题剧 揭批“四人帮”,对现实中由于极左路线的遗毒而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揭露与批判。在有些作品中,二者又结合在一起,那些深情歌颂老一辈革命家,为深受人民爱戴而被“四人帮”诬蔑的革命领袖树碑立传的剧作,也包含着如此审美倾向。 《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宗福先),1978年完稿,剧作以1976年“天安门事件”为背景,以逮捕“四五运动”参与者、天安门诗集《扬眉剑出鞘》编者欧阳平为主要情节线索,描写何是非、梅林两个家庭因此而引发的尖锐矛盾,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紧张的性格冲突中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围绕“天安门事件”而展开的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 锁闭式结构,遵循“三一律”,用往事的揭示推动现在的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的进展,情节紧张,冲突尖锐,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京味风格话剧 所谓“京味话剧”,主要是指老舍戏剧的后继者们在《茶馆》、《龙须沟》等剧作的影响下,而创作的那些用经过提炼的普通北京话描写北京城和北京人,具有浓郁的北京情调、风味、文化意蕴与精神等“北京味儿”的话剧作品。 在198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左邻右舍》(苏叔阳)、《小井胡同》(李龙云)、《天下第一楼》(何冀平)等,1990年代有:《古玩》(郑天玮)、《北京大爷》(中杰英)、《正红旗下》(李龙云)等。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探索话剧最早出现在上海 1980年,《我为什么死了》(谢民)、《屋外有热流》(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在上海先后演出,拉开了话剧探索的帷幕。 探索热潮迅速波及全国。 高行健探索话剧 高行健,江苏泰州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对法国及西欧文学戏剧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有论文《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现代戏剧手段初探》等。 戏剧作品:《车站》(1982年)、《绝对信号》(1982年,与刘会远合作)、《野人》(1985年)、《彼岸》(1986年)等 以其大胆的实验精神和新颖的形式创新,在戏剧界激起强烈的反响。 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给观众留下了思索、理解的广阔空间。 九段小品既有话剧、舞蹈、音乐也有哑剧、相声、时装表演,风格夸张变形、象征荒诞、嘲讽幽默、诗意抒情等各有不同, 表演上,既有“当众孤独”的体验,也有与观众直接的交流, 具有较好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中国梦》:“写意话剧”,借鉴了民族戏曲,布景是一个空舞台,只有若干多功能的平台和立方体,剧中所表现的中国山区、美国都市、餐馆、独木舟、俱乐部等,都是在空舞台上“演”出来的。 明明和志强在湍急的河流上放排是以京剧与现代舞蹈结合的“放排舞”来表演,外公向明明介绍的是以虚拟表演呈现的想象的别墅。 剧作的叙事结构有戏曲的时空自由、跳跃穿插,又借鉴了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手法,总体结构的叙述性与具体舞台的戏剧性相结合。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行云流水;又诗情浓郁、意境深邃;划船无桨、放排无篙、冲浪无水,——虚拟表演,自然真切,富于美感。 以三个不同的“梦”去承载中西文化碰撞与冲突的主题,使剧情发展、人物刻画等有些意念化,人生的复杂性和人的丰富性有时也被过滤得有些简单化。 * * 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 黄佐临1962年在广州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曾有这样的讲话:《漫谈“戏剧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