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课 比较文学的定义
中西山水诗歌代表作比较: 中国诗歌自然自在的存在状态,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而西方诗歌则追求自我主观的关照与哲理思考,关键字“我”,中国重视借助景物抒情,而西方注重叙事诗歌,对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比较文学概念的争议性
一)法国对此的界定
比较文学最初起源于法国,其比较文学家法·基亚(1921-)在其专著《比较文学》中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关系史。” 他的定义有两个特点,一是把比较文学与国别文学区别开来,二是明确了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的方法。
马里耶·卡雷(1887-1958)为《比较文学》作序,他对比较文学的看法是: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他强调比较文学的事实联系,在他的这段话中,他将不同国家的作家进行比较,并且强调事实之间的联系,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寻找国别文学之间的联系。但是他的定义仍然只是在欧洲范围的比较,而欧洲文学来源于古希腊和希伯来文学,二者的差异性并不是很明显。但是,法国比较文学毕竟是跨出了国别文学的界限,具有了国际视野,即跨国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比较文学的前进
二).美国给比较文学下的定义
亨利·雷马克(Henry LeiMaKe 1916—)他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中,提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他认为比较文学不再是文学史的一支,而是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不仅研究有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关系,而且也研究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关系,甚至还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由此来看,美国学者下的定义要比法国学者宽泛多,大大推动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向前发展。这些学者便被称为“美国学派”。
另一个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Aldridge1915—)他修正了雷马克的观点,认为,“目前大家都同意,比较文学并不是把国别文学拿来对一国进行比较。而是在研究一部文学作品时,比较文学提供了扩大研究者视野的方法—使他的视野超越国家疆域的狭隘界限,看到不同国家文化的倾向和运动,看到文学与人类活动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简而言之,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跨文化、跨学科,拓宽了比较文学学科的范围.
美国学派的成就一是平行研究(Parallel Study):如诗话、词话与印象主义批评
印象批评以英国十九世纪末的佩特和王尔德为代表,主张批评是艺术创造,着重个人所得的印象,也被称作“创造的批评,美感的批评,印象式批评”,具有知性思考的特点。
中国的印象式批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步印象,如诗话的创新者是欧阳修,他在《六一诗话》中提到周朴的诗歌说“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云‘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这便是六一居士的评语,是初步印象。并没有加以细读,只是择句式的阅读;二是继起批评,如严羽的《沧浪诗话》具体评价李白“飘逸”、杜甫“沉郁”,相对初步印象来说要具体些。
中国志怪小说和哥特小说的比较
哥特式小说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开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尔。他的《奥特兰托城堡》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的模式。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哥特(Goth)一词最初来自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后来又被用来指称一种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多用于教堂和古堡,其特点是拥有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幽暗的内部和阴森的地道等。而那些崇尚古希腊文明的思想家们,由于对此类建筑的反感,将“哥特”一词演变为野蛮、恐怖、神秘和黑暗的代名词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尔多弗的秘密》.
中国的志怪小说,内容包罗万象,通常来说,是指汉魏六朝时期产生的一种记述神仙鬼怪的逸闻故事的小说。“志怪”一词,最早出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也。”
可比性:情节、主题、人物塑造、叙事形态等方面。
人类各民族之间由于在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信仰、审美思维等方面形成的差异,便生成出了各不相同的有着鲜明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但不同民族在思想、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共性,又决定了它们在文化上具有可通约性。
摩尔根(Morgan) :“人类是出于同源,因此具有同一的智力原理,同一的物质
本人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10年,做过实验室QC,仪器公司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擅长解答实验室仪器问题,现为一家制药企业仪器管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