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脂肪酸合成代谢多样性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细菌脂肪酸合成代谢多样性研究 王海洪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642 1. 细菌脂肪酸合成代谢研究的意义 脂肪酸合成代谢是生物细胞的基础代谢之一。研究证明细胞生物采用多次循环反应进 行脂肪酸的合成,每次循环均经过聚合、还原、脱水和再还原四个独立生化反应。 大肠杆菌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两个关键基因庇醐和蠡船的同源基因,也不存在肺炎链球菌 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关键酶基因bJ/的同源基因。这表明该菌的不饱和脂肪酸合成机制既不 同于大肠杆菌,也不同于肺炎链球菌。 本人早年的研究表明,粪肠球菌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是由FabN和FabO共同催化完 成的。为此本课题组用FabN和FabO的蛋白序列分别同源对比了丙酮丁醇梭菌的FabZ和FabF, 结果显示FabZ与FabN、FabF与FabO之间有一定的同源性,由此推测丙酮丁醇梭菌可能由 FabZ和FabF共同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为了证明上述推测,本课题组采用异体遗传互补、同位素标记的薄层层析和体外重建 细菌脂肪酸合成等技术分别对FabF和FabZ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丙酮丁醇梭菌的 FabF具有大肠杆菌FabF和FabB的双重活性,能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而FabZ仅具有 脱水功能,不能将反一2一癸烯酰ACP异构成顺一3癸烯酰ACP,不能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这表明在丙酮丁醇梭菌中催化反一2一癸烯酰ACP异构化的酶是一种新的酶,仍需要深入研究。 上述成果发表在2009年的BMC Microbiology上。 3. 铜绿假单胞菌新型烯脂酰ACP还原酶的研究 早在1999年有人就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烯脂酰ACP还原酶FabI做过研究。发现当把 fabI基因敲除后,铜绿假单胞菌仍然能正常生长,且对三氯森的抗性也未丧失。这说明铜 绿假单胞菌存在第二个烯脂酰ACP还原酶,这个酶可能对三氯森有较高的抗性。 本课题组使用霍乱弧菌FabV的蛋白序列在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中进行了搜索,结果发现在 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中的确存在一个与霍乱弧菌fabV同源的基因:PA2950(命名为labD。 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对铜绿假单胞菌fabV基因的功能开展了研究。首先通过异体遗传互补 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fabV基因能互补大肠杆菌fabI温度敏感突变菌株,并使fabI突变菌 株恢复合成磷脂,且携带铜绿假单胞菌fabV基因的大肠杆菌对三氯森表现出高抗性。体外 重组细菌脂肪酸合成反应也证明了铜绿假单胞菌fabV编码的蛋白具有烯脂酰ACP还原酶活 性,并对三氯森的抑制不敏感。为了深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fabV功能,课题组对其进行 了突变,获得了fabV的突变菌株。研究发现lab唳变不仅使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代时延长, 而且引起了细胞脂肪酸组成的改变,并且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三氯森十分敏感。 通过上述研究本课题组证明了铜绿假单胞菌存在新的烯脂酰ACP还原酶,并确定了铜 and 绿假单胞菌对三氯森高抗性的机理。这一成果发表在2010年的AntimicrobialAgents Chemotherapy上。 4. 茄科雷尔氏菌多种3一酮基脂酰ACP合成酶功能的研究 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solonacearum)是引起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病原菌。能侵染 40个科200多种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青枯病是世界上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 害之一。青枯病从发现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虽然对该病害的发病机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迄今尚未找到防治此病的有效药物。从本课题组掌握的文献看,有关茄科雷尔氏菌脂肪酸 合成代谢研究的报道很少,更未见脂肪酸合成代谢与茄科雷尔氏菌致病性有直接关系的研究, 53 但是已有证据表明脂肪酸合成代谢的确为青枯病的发病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茄科雷尔氏菌利 用3一羟基棕榈酸甲酯为信号分子进行群体感应调节,促使青枯病由早期向晚期转变。其中, 3一羟基棕榈酸甲酯的合成就是由脂肪酸合成代谢提供的3一羟基棕榈酰ACP为前体,在PhcB催 化下产生的。为此本课题组针对茄科雷尔氏菌脂肪酸合成代谢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白序列对茄科雷尔氏菌基因组进行了搜索,结果发现在茄科雷尔氏菌基因组中有四个注释为 另有一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