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楚的意境,苦情的倾诉——柳中庸的《听筝》试析.pdfVIP

凄楚的意境,苦情的倾诉——柳中庸的《听筝》试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凄 楚 的 意 境 ,苦 情 的 倾 诉 — — 柳中庸的 《听筝》试析 郝 东 (兰考县第一高级 中学 ,河南 兰考 475300) 听 筝 轻舞的落英 ,昔阳下那绕枝哀啼的杜鹃,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 (唐)柳 中庸 前 :杨柳 、春风 、飞花、啼鸟 ,这些意象 的巧妙结合 ,更加渲染出一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片伤春惜别之情 ,与首联中 无“限秦人悲怨声”相融合。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乌识花情。 随着乐调的起伏 ,诗人又产生了更为奇妙 的联想——谁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 空楼 思月明7 . 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借 自然界的景物写筝 更入几重 离别恨 .江南歧路 洛阳城 声 ,这一联则借人世 间的悲欢离合来描给乐音 。深秋时节 ,万 柳 中庸 ,名淡,字中庸 ,中唐河东人 ,与弟中行 皆以文采 出 叶飘零 ,落木萧萧 。大 自然这一萧条景象无不激起人们对客居 名,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的同族叔。他是大历年问的进 他乡的游子无限的思念之情 。有 白发老母对儿子的牵桂 ,有新 士,曾官至鸿府户曹,与卢纶、李端为诗友。今存诗十余首 ,尽 婚少妇对 郎君的思念 ,有红颜少女对情郎的期盼.有孑然老父 管其存诗不多,但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其 中 《听筝》, 对征人 的哀叹,各种情感无不疑聚在这筝声 中,那悲苦、幽咽 意蕴悠长 ,别具一格 ,足以代表其在文学上 的价值 。 的筝声 .好似谁家 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 ,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哭 筝 .弦乐器 ,相传在秦始皇一统中国后 。北部时常受北方 泣 ;又好似谁家 的红颜少妇伫立阁楼 ,为丈夫远出未归而望月 匈奴的侵扰 .于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领几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 长叹。 “独”、“空”两字意蕴深远 ,使整幅画蒙上了一层凄清的 为了娱悦兵士,蒙恬等人造出了筝这种乐器 ,因此又称 “秦 色彩 ,更增添 了盼子思夫 ,愁恨凄苦 的分量 ,“愁灯影 ”、“思月 筝 ”。唐宋 时有十三根弦 ,后增至十六根 ,现发展到二十五根 明”,意蕴深远 ,令人深思:一个凄清 的夜晚 ,一位年逾花 甲的 弦,是一种靠十指拨动生发各种乐音 的乐器 。 银发老母坐在 昏暗的油灯下。周 围看不到任何亲人 ,她唯一能 首联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筝有一个长方 看到的是她 自己倒映在地上 的身影 ,何等苦闷,何等孤独 ,怎 形的音箱面 ,箱面上 固定十三根张弦,每根张弦用一柱支撑 , 能不使人愁断衷肠呢?一座华丽的阁楼 .只有她一人 .显得空 来 回移动柱可 以调节筝的音量 ,若需高音量 .就移柱使张弦变 荡寂寞,眺望这高悬的明月,怎不令她产生强烈的思夫之情 紧,若需低音量 ,移柱使张弦变松即可。弹奏时,可以用手指拨 呢?同一片大地 ,同一片蓝天,同一轮明月 ,但却无法互相倾听 弄筝弦,也可以将制作 的鹿骨爪带在手指上拨弄筝弦。为避免 对方的倾诉 .怎不令人苦思?这两处倘若写成 “愁灯下”、“思离 手指受伤害,一般弹奏时都带上鹿骨爪 。 “抽弦”是指缓缓拨 人 ”,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借用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并且用 动 ,“促柱”是指急速拨动 。那忽高忽低 、玄妙无 比的音乐声 。就 “谁家 ”、“何处”等疑问旬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 从这 “抽弦促柱 ”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 ,萦绕在诗人耳畔。诗 美 ,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 ,让读者按各 自的生活体 人被这玄妙的乐音深深吸引了。已无暇顾盼眼前的美景 。“听” 验 ,从厕面 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 的美妙动人 的音乐形象。 是本诗 的灵魂 ,是 “题眼”,没有 “听”就没有下面 的内容

文档评论(0)

6f4f6f4d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