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渚宫旧事》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梁潇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摘要: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蔚为盛大的一脉支流,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但楚文化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并且在时间的演进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着交流,互相影响。本文试图从专记荆楚地方故事的《渚宫旧事》一书来探讨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同异关系。
关键词:《渚宫旧事》 楚文化 中原文化
《渚宫旧事》,一名《渚宫故事》,唐代余知古撰。“渚宫”一名见于《左氏传》孔颖达疏,应当是郢都之南,楚成王所建。书所记述皆荆楚之事。此书本有十卷,南宋之初尚为完本。现存五卷与补遗四卷,五卷分别是周代上,周代中,周代下,汉代、魏氏,晋代;补遗包括宋代、齐代、梁代、唐代。书中所记时间,上起鬻熊,下至唐代,中间缺陈代、北朝及隋代,估计是亡佚了。作者对于各个朝代,并非笔墨均分,而是有所侧重。周代包括三卷,分为上、中、下,共106条,毫无疑问是本书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这一时期的楚地,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而存在,也曾经称霸,实力与影响力均不可小觑。这一时期的楚国,与后来任意一个时期的楚地相比,都更具有地域性与神秘色彩。这个时期,本书所记述的内容多源于《左传》、《战国策》、《淮南子》、《说苑》、《新序》、《韩非子》等书中关于楚国人物轶事的记载,有所取舍糅合而成。在结构上,本书由一篇篇单独的文段组合而成,每一文段具有相对独立性,记叙某一件事,或勾勒某一人物的言行片段,类似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只不过相对而言比《世说新语》的文字要多一些,没那么简练,却更详细,多了些细节的刻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也有很多上述先秦两汉古籍中所没有记载的内容,因而该书对于研究楚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秦昭王二十九年,使白起攻楚,拔郑,置南郡太守。楚有旧那县,遂分为临江,俱隶南郡。至汉景帝,改临江为江陵。始,秦置监御史掌监诸郡,汉仍秦制,置(荆州)。荆州刺史居南郡,与太守并治,太守总属县,而刺史部南郡、南阳、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等七郡。汉灵帝时,升刺史为牧,移镇襄阳,唯南郡如故。”秦一统天下之后,楚作为一个区域而存在,汉代划分为“荆州”,设南郡,其长官或为荆州刺史,或为南郡太守。书中关于汉代的前半部分记载,类似于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只不过篇幅较为短小。汉代末年,有篇幅较长的魏蜀吴之间的战争、谋略、人物事迹等的记载。
汉魏之时,荆州治所屡次迁移变化,但从晋代王元逵开始,历宋齐梁陈,一直到唐代,荆州的治所一直定在江陵,没有改变过。
楚文化灿烂辉煌,单凭一个屈原,就足以让世界瞩目。作为中华文化蔚为盛大的一脉支流,楚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一点,前人所论甚祥。然而,楚文化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并且在时间的演进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着交流,互相影响。本文试图以《渚宫旧事》为基本材料,对楚文化的独特性,特别是对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新的探讨。
一、一脉相承,同源异流;多元融合,兼收并蓄
江汉地区的土著居民是传说中的三苗,但“楚文化的主源决非三苗文化,而是祝融部落集团崇火尊凤的原始农业文化。”《国语·郑语》和《史记·楚世家》都说,楚人是祝融的后裔。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这可以从楚国的祀典中找到确凿的证据。祝融还是高辛的火正。高辛,即帝喾,亦即帝舜。火正,生为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祝融不仅是火神,也是雷神,其地位与日神接近。上古之时,火正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观象授时,所以可以这样说“楚人的先祖是我国古代最早指明的天文学家,他们观象授时的丰富经验,是直接为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服务的,因而后来的火神就兼为农神了。”(同上书,p6-7)
商末周初,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到丹水与沂水一带,以丹阳为中心,有酋长名鬻熊。鬻熊很有政治头脑,他举部背弃已经腐朽不堪的商朝,亲附方兴的周朝。《渚宫旧事》开篇记载“鬻熊为周文王师。成王即位,封其孙熊绎于楚,以子男之田居丹阳。后六世,熊渠立,封长子康为句亶王,治江陵。康死国绝。熊渠之后,数世至文王熊赀,始大,遂都郢。今江陵北郢城纪城是也。后九世,昭王避敌迁都。惠王因乱迁郾,既立复归。而旧史缺见。”(加注)简短地介绍了楚国的开国历史。鬻熊死于壮年,其子熊丽继为酋长。熊丽生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在楚蛮之地,才有了“楚”这个正式的国号兼族名。
综上,楚国与华夏的关系是这样的:楚人的的祖先本就是周人,可谓同源。他们被封在楚这片蛮荒之地,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一方面向当时较为进步的华夏学习,一方面与当地土著居民,即蛮夷进行交流并不断融合。在楚文化的滥觞时期,楚人被华夏视为蛮夷,又被蛮夷目为华夏,说他们“亦夏亦夷”没错,说是“非夏非夷”也无不可。所以楚文化是一支与华夏不同的文化支流,但他们有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