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鉴赏常见考题格式例谈
□朱笑冬
(本文字数:2682) 《新语文学习·高中》2006年第7期
自2002年高考开始,诗歌鉴赏便采用主观题形式,这种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这些往往使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方法进行归类,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
一、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方法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术语储备】
【试题回放】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首诗第三、第四句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简要分析。
解析:《除夜作》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反衬出自己除夕夜思念亲人之苦;《夜雨寄北》从眼前景物生发开去,驰骋想象,描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出自己今夜思念亲人之苦。两诗的三、四句都是由眼前之景想象到远方之景,用故乡的亲人怎样地思念自己,反衬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运用了虚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解析:这一题告诉我们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动静结合。命题的意图是让考生联系具体的诗句说说是怎样做到“动”与“静”相结合的。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题误区】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准确的,如果就诗歌中的某一句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二、对诗歌意境及情感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绪)?
【术语储备】
【方法指津】
解答此类题型可分三步:第一步,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绘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考生在描绘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考回放】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王安石 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枫半死”,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解析: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其中颈联两句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夜已深,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这样的氛围更能衬托诗人孤单寂寞的心情。(加点字为答案要点)
【答题误区】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绘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绘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