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doc

CHAPTER 8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際傳播 By Sarah Trenholm INTRODUCTION 簡介 人際傳播,即面對面的雙人傳播,互動者進行的行為是不是人際傳播,由此決定,而不是由他們的真實行為與目的決定。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S A DEVELOPMENTAL PROCESS 人際傳播為進展過程 另一種看法是,雙人互動過程中,參與者間的關係會發生某些變化。人際傳播由目的決定,是一個演變的進程。 Miller and Steinbergs Developmental Theory 米勒與史坦伯格的發展理論 米勒與史坦伯格提出一個本質上屬於演變的理論。他們將傳播視為一個具有時間維度的過程;他們的目標,是描繪傳播者在藉著反覆互動來認識對方時發生的變化。他們認為,當兩人關係是沿著親密度增加的軌跡前進時,會發生三種變化: (1)主導關係的規則會改變; (2)資料的蒐集會改變; (3)參與者認識的層面會改變。 Changes in Level of Rules. 規則層面的改變。有三個層面: 1.文化層面cultural level:所有特定文化的成員都由文化層面的規則主導。 2.社會層面sociological level:我們所隸屬的每個組織,都有一套獨特的協定,控制我們的傳播行為。 3.心理層面psychological level:當我們與對方夠熟稔之後,會發展出獨特的人際互動模式。我們變成規則的制定者,而不是由外界規則控制。 米勒與史坦伯格認為,人際傳播的發展,會由文化向社會再向心理層面發展。他們認為在文化層面或社會層面的,還有可能被視為非人際傳播;只有到達心理層面之後,它才真的完全是人際傳播。 Changes in Level of Data. 資料層面的改變。由於我們需要建構社交世界,我們會尋求能預測並控制環境的資料。米勒告訴我們:關係剛開始的階段,傳播者必需依靠文化與社會資訊來預測,這也是傳播者在這個階段能得到的所有資料。 當關係進入人際間的階段,新的資訊會冒出來。我們會賦予對方的行為獨特的意義。我們能夠把對方從他/她所屬文化的成員中區分出來,而且開始認知他/她的習性,對他/她放出的線索變得敏感。 Changes in Level of Knowing. 認識層面的改變。米勒與史坦伯格提及3種我們「認識know」他人的方面。 1.描述descriptive:首先,我們藉著辨認出一個人來認識這個人。 2.預測predictive:我們知道這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作出什麼事來。 3.解釋explanatory:我們不止知道這個人會在特定情況下作出什麼事來,還知道為什麼會這麼作。 Criticism of the Development View對發展觀點的批判 發展取徑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它認為雙人關係必將導向親密;雙人關係唯一的道路通往心理層面。 德利亞(Delia)批評這種人際傳播的觀點。「雙人關係自然而然或最重要的方向是朝著親密前進」,他認為這個假設不對。人們併肩工作多年,之間的關係卻可能從未進入心理層面,而停在公事公辦(impersonal)的層面。 IMPRESSION FORMATION AND SOCIAL JUDGMENT IN THE INTERPERSONAL CONTEXT: HOW DO WE CHOOSE OUR RELATIONSHIPS? 人際脈絡中的印象形成與社交判斷:我們如何選擇關係? 決定可能進行人際傳播的對象時,我們會蒐集他們的資訊;將這些資訊組織起來,形成對他們的印象;決定我們眼中看到的特徵與個性有沒有吸引力。在此會檢視3個關於印象形成如何影響人際傳播的理論。 Bergers Model of Uncertainty Reduction 柏格的降低不確定性模式 柏格與同事認為,傳播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降低不確定性。我們許多傳播行為,是為了獲得資訊以便架構與控制環境。 對對方相關資訊的需求,在3個特定條件下會特別強烈: (1)當對方的行為不尋常時 (2)當我們預期會與對方重覆互動時 (3)當我們很可能受到來自對方的獎勵或懲罰時 柏格與他的同事辨認出6種策略,是我們用來降低可能的傳播伙伴的不確定性。 頭兩種與被動觀察passive observation有關。 1.反應搜尋reactivity search,大部分人觀察對方,會選在社交互動下對方的反應,而不是對方獨自一人時。 2.解開束縛disinhibition,我們比較喜歡在非正式的情境下觀察對方,這時對方會放下面具,展現較真實的面目。 接著兩種與主動降低不確定性actively reduce uncertainty有關。 3.向旁人打聽對方askin

文档评论(0)

kuailexingk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