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概括和分析原文有关内容》.ppt

20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概括和分析原文有关内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巧识分析综合题错项九大陷阱 [样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C [学生答案1] A [失分原因] 学生1对黄淳耀没有求官的原因理解不清楚,“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主要体现在黄淳耀的对答中,仔细阅读即可发现。 学生2对第2段个别词句把握不准,“率志士抵抗入侵”,原文的表述为“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志士”来源于本句,应为正确。 [学生答案2] B 参考译文: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从小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曾经写日记,白天做的事,晚上必定记下来。穿乱麻作絮的袍子,吃糙米饭,不随便拿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到礼部参加考试,有一个显要人物示意,想推荐他做第一,被他严词拒绝。中进士后,没有到礼部等候选官就回家了。 南京南明政权刚成立时,求官的人争相前往,只有黄淳耀没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向来与我交好,如今正与主持国政的人勾结,我如果前去,必定会被他笼络。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到底没有去。等到嘉定城被清兵包围,他便同弟弟渊耀和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城池。等到城被攻破,兄弟二人一同来到城西的竹胜庵。正要自尽的时候,庵里的和尚制止他说:“你还没有做官,可以不必死。”淳耀说:“城沦陷了,人就应该殉难,这是读书人职分内的事情罢了。 如今借上人这一块干净的地方,就死得其所了。”说完向和尚讨了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内自尽。唉,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这颗心就是了。”写完,就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 渊耀,字伟恭,十五岁时,补了生员。小时候特别聪明,刚刚跟老师读书,就立志向学。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为人谨慎小心,不胡乱结交朋友。淳耀考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旨唱名时,人们看到鼎甲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不已,认为成仙一般,我这时却无限叹息。天地之间,有愿意做数千年才出一人、数百年才出一人的人,现在的人竟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可笑啊!”渊耀得了这封信,更加磨砺自己的品德气节。就义时,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下来拾起替他戴好,才在哥哥的右边自缢而死。 淳耀所著的诗、古文、应试文章,根基在六经,广通《史记》和前后《汉书》,以先贤为准则,都已传在世上。死时才四十一岁,门人给他的谥号叫贞文。渊耀死时只二十二岁,有《谷帘学吟》诗稿。兄弟俩死的时候,口中的血喷射到墙壁上,透入砖中一寸左右,这血迹经历很长时间仍没有褪去。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1.无中生有。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学生思维。如2013年山东卷文言文第 12题的B项,“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虽说章君因为这里风景优美适宜弹琴、下棋、喝酒而修建了环中亭,但并没有写他“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这就是无中生有的情况。 2.张冠李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3.弄错时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 4.颠倒顺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6题的D项,原文中是大盗“至”钧州,因马文升的家在钧州,就离开了;并不是“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5.故意误译。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 6.事件杂读。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学生头绪难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 7.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8.强加联系。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