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5课《组歌》(人教版).docVIP

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5课《组歌》(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教法]读背结合、品析诗句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资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卜算子》,让学生谈一谈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投影题目) 二、学习·点拨(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2.播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朗读视频,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学生齐读古诗,老师范读。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方式:你喜欢哪些诗句,说说理由。   首联: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颔联:“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颈联:“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尾联:“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5.背诵全诗。(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二)学习《赤壁》   1.播放《赤壁》朗读视频。 2.朗读古诗。 3.作者作品介绍?。   4.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自主学习《过零丁洋》   学生展示背诵情况。 三、小结   我们学习的这三首诗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愿同学们在古诗苑的长廊中自由地徜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