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法官阐明权的基本架构及其运用
(硕士论文摘要)
专 业:在职攻读法律硕士
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作者姓名:洪卫军
指导教师:武胜建
从制度演进上看,阐明权的最初规定见于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作为一项基本的
民事诉讼制度,阐明权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阐明权理论在
弥补辩论主义和当事人处分权主义不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官行使阐明权
可以消除因机械、僵化地适用辩论主义而产生的不合理因素。西方大陆法系民事诉讼
理论关于阐明权的诸问题,如阐明权与辩论主义及处分权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
权的性质、阐明权的内容、阐明权的范围、阐明权的定位等等,已形成了系统的研究
成果。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民事诉讼受传统文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法
院保留了较强的职权主义色彩,对诉讼的进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有学者将我
国民事诉讼称为超职权主义。在这样的体制下,阐明权并没有生存的必要与空间,自
然在理论界也鲜有人探讨。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
法律意识与法律观念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法律制度顺应社会潮流的变化而变
化,表现在民事诉讼机制上,我国民事诉讼的超职权主义逐渐向当事人主义靠拢。2002
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了当事人
完整意义上的证明责任、举证时限制度、证据失权制度,强化了当事人提出证据的义
务,极大地削弱了法院的职权,进一步区分了当事人诉讼义务与法院职权,彰显了辩
论主义的基本精神。但实践中,由于大量的当事人诉讼能力差强人意,相关的律师制
度与法律援助制度亦不能同步跟进,为避免借鉴当事人主义而导致我国民事诉讼走上
某种“极端”,建立法官的阐明权制度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证据规定》虽然里程碑式地确定-Jf朝N权制度,但是,对于阐明权的适用范围、
行使的方式、行使的边界、效果与救济等操作性问题语焉不详。鉴于阐明权制度的复
杂性与敏感性,在司法实践中如何以恰好的“度”行使阐明权,常常成为困扰法官的
一大难题。
本文简要回顾了阐明权制度产生的历史与社会背景,阐述了阐明权制度在西方民
事诉讼中生长的基本状况,并解析了阐明权制度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
法律制度与社会背景,提出了关于构建阐明权制度的若干建议,并围绕如何设计阐明
权的适用范围、行使方式、阐明权的限度与边界等问题展开了分析与论证。
[关键词]:民事诉讼阐明权辩论原则
OntheConstructionand ication
Appl
ofthe of
SystemAufKaungsrecht
(Abstract)
Master
Major:Juris
on:Civil law
Focusing procedure
Author:WeijunHong
ianWu
Tutor:Shengj
of isoneofthemost existedin
Aufkaungsrechtjudges important
systems
civil ofcontinentlaw.It modificatio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