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pdfVIP

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pdf

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 邓小南 历史学是一门启人心智的学问。它对于我们的吸引力,是与它所面临的挑战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诱导我们走上这条学术道路的,应该说,正是历史学所仰赖、所辨析的丰富材料, 也正是历史学所关注、所回应的特有议题。 “材料(史料)”与“议题(问题)”,是历史学者终日涵泳于其间、终生面对且尽心竭 力处理的对象。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水平的高下,正是取决于论著者对于“材料”与“议 题”的把握方式。在各学科体系重组、知识结构更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希望求得实质性的学 术突破,而不是满足于用语、词汇的改变,必须从议题的瞭解与选择、从材料的搜讨与解读 开始。 一 就历史学而言,材料(史料)是我们的源头活水。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他也回应了何谓“史料”的 问题,指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1对于 “材料”的敏感程度和调度能力,无疑是对研究者基本素养的考验。 新议题与新研究的出现,有赖于史料范围的不断开拓。当年傅斯年先生“上穷碧落下黄 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说法,正体现着这方面的殷切提示。今天的青年学人,颇由于议题 难寻、材料匮乏而感觉困扰。走出困境的努力,一是寻求新的材料,二是重读再解原有的历 史材料。 所谓不断开拓,首先是对于新材料的开掘与运用。“新材料”中的一类,是诸如甲骨文、 简帛、出土文书、内阁档案等新发现的材料,前辈学者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期待。陈寅恪 先生在《敦煌劫馀录序》中说: “一时代之学术, 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 以研 求问题, 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 入流。” 这些新材料,不仅弥补了史料的不足与缺失,更促使着新问题的产生,决定着新的 回应方式,影响着其后史学发展的路径。 这类新材料的发现,未必能够随即还原出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许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由此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商务印书馆 1947 年,54—55 页。 1 产生出来的新问题。而学者的任务正在于从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出发,寻求更多材料的支持, 2 找出解决各类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 “新材料”中的另外一类,则是尽管长期存在却一直被忽视的“边缘材料”。这类材料 从人们视而不见的背景下“涌现”出来,更是依赖于“问题”意识带动下的新视角和新眼光。 社会史领域的学者们首先感到,要突破根深蒂固的“经典话语系统”,需要把研究的取材范 围从精英著述扩大到边缘材料。这里既包括文字资料的拓展(例如正史等传统文献之外的档 案、墓志碑铭、方志舆图、宗教典籍、医书、笔记小说、诗词乃至书信、契约、婚帖等等), 又包括对于各类实物、图像、出土材料、考古遗迹乃至情境场景(发生环境、社会氛围等等) 的综合认识及其与文字资料的互补和互证。 材料出“新”,有赖于眼光的“新”。敦煌文书的学术价值,绝非莫高窟的王道士者流所 能够揭示;内阁大库档案究竟作用何在,反映着不同学术眼光之间的差距与更迭;如果没有 傅斯年、陈寅恪和李济等人所代表的新史料观,没有他们心目中新的史学追求与问题关怀, 3 殷墟发掘也不可能具备“近代”之意义 。 新材料可以带动新议题,但有些领域不够幸运,没有足以刺激新议题、冲击原有研究体 系的新史料发现,这就更加有赖于传统史料的再研读。严耕望先生曾经说:“新的稀有难得 的史料当然极可贵,但基本功夫仍在精研普通史料。”“真正高明的研究者,是要能从人人看 4 黄永年先生在谈及治学经验时也 得到、人人已阅读过的旧的普通史料中研究出新的成果。” 说,他从不坐等稀有材料的出现,而是继承了陈寅恪、顾颉刚等老一辈学人的做法,“撰写 文章不依靠孤本秘笈而用人所习见之书,要从习见书中看出人家看不出的问题”。“习见书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i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