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9.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交通事业的发展 【难点】 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 【方法一】用杜牧的诗句导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方法二】问题导入: 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交通工具,指出:古代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而现在,人们出行方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飞机、火车都可以乘坐,私家车越来越多。从而得出结论: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 一、铁路与公路 【交通史回眸】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指南车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是古代帝王出门时,作为仪仗的车辆之一,以显示皇权的威武与豪华。 真正的交通工具出现于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 1、古代传统交通运输工具: ⑴特征:因地而异、路途遥远 ⑵表现: ①南方——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②北方——旱路:以乘坐马车为主; ③平民百姓外出:步行。 2、近现代铁路交通运输业: ⑴近代铁路交通的起步: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备课资料1】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营运的铁路——淞沪铁路 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是我国最早的铁路。于1874年开始修建,所谓“淞”即指吴淞江,淞沪铁路,是上海至吴淞的铁路,而其主要路段在虹口区境内。1872年,淞沪铁路第一期工程的终点站设在江湾镇。江湾镇作为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标志,在中外报纸上频繁出现,遂为人所知;1874年,由英商怡和洋行不顾清政府的反对集资兴筑铁路,1876年7月3日淞沪路的上海江湾段正式通车,1876年12月1日,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淞沪路铁路建成通车,全长14.5公里,轨距762毫米,轨重每米13公斤。可是,事隔不久,清政府根据“烟台条约”,议定该路为中国所有,以二十八万五千两银子回购北路,1877年9月15日赎路款付清收回后遂将路轨拆个精光,铁轨抛入大海。但随着时局的变迁的影响,这条“淞沪铁路”,于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有官款重新修筑了起来,终点延至河南北路,全长16.1公里;在第二年,即1898年就恢复了运行。1903年7月,由中英签订开发“淞宁铁路”之后“淞沪铁路”便成为“淞宁铁路”一条主要支线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淞沪铁路的南段(汶水东路——北站)被拆除后,由现在的轻轨所代替,作为上海市交通的组成部分。(北段何家湾——吴淞大桥仍保留) 据史料(申报、江湾镇志等)记载,1873年7月3日,淞沪铁路的上海江湾段正式通车时,由于中国从来没有过铁路,那天车站上盛况空前,像过节一样热闹,挤满了人群,上百里外的人们也远道而来观看开车典礼。火车共拖有6节车厢,车票分上、中、下三等,不久车票就售完,车厢内座无虚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