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当代和传统的啮合:策略三种巫鸿芝加哥大学中国艺术.pdf
M+ 思考|水墨藝術與視覺文化的交錯:當代文化機構中水墨藝術的收藏與展示 [2012 年12 月13-15 日]
www.mplusmatters.hk
譯文
中國當代和傳統的嚙合:策略三種
巫鴻 – 芝加哥大學中國藝術史系教授
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去三十年來的發展,就是循兩路根本途徑,重新模塑國畫和西畫之間的關係。
第一,對部分水墨畫家而言,思考的重點已非在如何西化國畫,而是怎樣把水墨畫變得當代、全球化。
為達到這個目標,他們自八十年代起即屢屢嘗試、實驗,並不斷展開討論。在論述的過程中,他們開拓
了具有獨立、專門議題和歷史的中國藝術新領域。第二,八九十年代的現當代藝術的擴展,瓦解了國畫
和西畫之間以媒材差異為基礎的劃分。這是由於相對水墨畫和油畫,當代藝術的新形式 - 諸如裝置、
表演、場域特定藝術、多媒體藝術、身體藝術等 - 並非嚴格地框限於某種文化。八九十年代的現當代
藝術家欣然接受這些藝術形式,但其意不在創造對應國畫或西畫之物,而是旨在挑戰藝術建制和成規的
權威 - 包括美院裡中式和西式繪畫的僵化區分。正因如此,中國當代藝術自其濫觴之時,已通過與國
際當代藝術的地域性分支接軌,凌越了東西文化之間的歷史羈絆。全球領域之內的新藝術形式賦予藝術
家各種異質的、包含 「國際語言」的肇端,讓他們得以用多面向、個人化的方式,措置國際和本地層面
上的議題。沿著此角度觀察,縱觀云云中國當代藝術家,不難發現藝術家在與傳統嚙合的問題上各施各
法,以展示他們別樹一幟的當代性。
以上觀點在考察中國當代藝術家與其本土傳統的對話時,隱隱指向兩個重心:其一是新水墨繪畫
把國畫從內部轉化,人們為這種新水墨樹立了種種名堂: 「現代水墨」、 「實驗水墨」、 「觀念水墨」
、或乾脆稱之為 「新國畫」。其二是當代藝術家從外部運用和轉變中國文化遺產。這些藝術家對林林種
種的新藝術形式,例如裝置、表演、攝影和錄像等進行試驗,兼且採擇了後現代解構、挪用、拼裝等策
略。這些藝術家動搖了國畫的構架,同時把中國元素吸納到本地和國際的流轉互動中。由於是次會議中
,不少講者的論文主要考究現代水墨繪畫的歷史和內容,故本人的論文將另闢路徑,嘗試定義中國當代
藝術家在調和傳統-包括水墨畫和書法 ,時採取的三種策略 ,本人稱之為:一. 物質性的提煉、二. 視
覺藝術的發展與轉化、 三. 再造和重塑 。
物質性的提煉
一群中國當代藝術家曾經嘗試提煉中國古典繪畫的本質,以回應與解構主義有所交結的藝術傳統
。他們大多數固着於探索紙和墨- 即文人畫的基本素材 -的美學特性。谷文達(1955 年生)和胡又笨
(1961 年生)的作品是這種探勘的例子,在其中,用墨已然成為視覺賞析的獨立主題(見圖1)。谷文
達、馮夢波(1966 年生)、施慧(1955 年生)和隋建國(1956 年生)則聚焦於紙,不論是製作特殊的
「藝術紙」,還是築造浮動、輕盈、無重的紙作解構,都是以紙作藝術實驗的例子。講到 「提煉」紙墨
兩種素材所花費的努力,可與朱金石(1954 年生)和楊詰蒼(1956 年生)比肩之人寥寥可數。朱金石
七十年代末加入星星畫會時本是抽象畫家,1988 年移居德國後,或因博伊斯(Joseph Beuys)和 「物派」
的影響,對裝置藝術產生興趣。他在西方以藝術項目《方陣》初試啼聲, 「方陣」在古漢語中意指軍隊
的編隊矩陣。舒爾茲(Bernd Schulz)描述此項目時說: 「北京宣紙的一立方米,和柏林畫布上的一立方
1
M+ 思考|水墨藝術與視覺文化的交錯:當代文化機構中水墨藝術的收藏與展示 [2012 年12 月13-15 日]
www.mplusmatters.hk
米,分別象徵著亞洲和歐洲藝術,通過現場各種活動的處理和整合,藝術素材終得互相交流,借用博伊
1
斯的概念,就是說媒材轉化為連接兩種文化的社會雕塑 。」朱金石在九十年代發展出一套創作方法,即
通過和緩地壓皺和平展宣紙,以在宣紙上製造非圖形的斑紋。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