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 人民版.pptVIP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 人民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的起源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lei)耜(si),教民农耕。”成为农业的始祖。 ——《白虎通》卷二 材料: 司马迁说:“西汉时期,江淮以南的地方,少有冻饿之人,也没有千金之家。” * 代家劳作擅耕田, 不食佳肴不要钱。 奉献精神传后代, 长留典范在林泉。 (打一动物)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你知道“神农”的传说吗? 课堂讨论 “神农”的传说,说明了什么? 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探究: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 生产工具、水利、 土地制度、政策、 劳动者等 课堂讨论 阅读课本,找一找: 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水利工程的兴修 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表现: 石器 刀耕火种 ⑵、生产工具: ⑴、耕作方法: 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 长期以来,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铁犁牛耕 铁器 青铜 2、评价: 积极性: 局限性: 材质: 工具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兴修 课堂合作 两汉 隋 秦 战国时期 远古时期 水利工程或水利技术 时期 大禹治水 都江堰、 井渠法、 王景治黄 郑国渠 大运河 灵渠 防御自然灾害 推动经济发展 作用 课堂讨论 阅读课本,找一找: 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徭役沉重 贫者无立锥之地 赋税沉重 悯农诗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 泰半之赋 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 有田者无力可耕。 看材料: 请回答: 1.这一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土地兼并严重 封建土地所有制 课堂讨论 中国古代历朝都发生民众暴动。为什么农民会被逼上反抗的道路? 答:土地兼并严重,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无法生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促进 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水利工程的兴修 阻碍 徭役沉重 土地兼并 赋税沉重 总结 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课堂练习 (1)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铧犁垦荒 (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 )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3)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 )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 A B B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青铜铲 春秋战国铁农具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演进 刀耕火种 以牛田 “二牛抬杠” 汉代戽斗 汉代翻车 材料说明了什么? 说明南方虽然自然条件良好,居民少有饥谨的危害,但是也没有多少剩余粮食,无法摆脱贫困。 材料: 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戒赵王:“秦以牛田 ,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 与战。王自图之!” 材料说明了什么? 说明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牛耕技术),使秦国国强民富。 -----《战国策》 李冰父子 东汉王景治黄 治理黄河, 千载无患。 黄河在河套平原 * *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夏辉辉 * *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